作者:黄持

编辑:韩佳

还有4周时间,被寄予厚望的梅赛德斯-奔驰全新CLA将首发亮相。这款车将掀起梅赛德斯-奔驰历史上最大的产品攻势。

至2027年,梅赛德斯-奔驰将带来30多款新车,包括纯电、插电和燃油车型。但从CLA开始,它们都将搭载MB.OS,这套由奔驰自主研发的底层操作系统,将智能技术模块化,可以适用于所有梅赛德斯-奔驰的车型。

“我们正在采取措施使公司变得更精干、更迅速、更强大,并从全新CLA开始包括一系列密集新车型的产品攻势。”

2月20日,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发布了2024财年业绩报告,面对市场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ällenius)这样说道。



尽管在中文互联网上,奔驰似乎面临着近几年来最大的“危机”,但财报业绩的发布和投资者的反馈依然传递出对于未来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外界看到了奔驰的变革。

财务数据方面,集团息税前利润(EBIT)为136亿欧元,营业额为1456亿欧元;其中,乘用车业务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为87亿欧元,的确显示了销量和利润的压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集团有超过100亿欧元的股息支付和股票回购现金的背景下,集团工业业务自由现金流达到92亿欧元,表现出了强劲的现金流能力。同时,研发成本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2024年研发支出达到87亿欧元,主要用于对未来平台和科技,包括MB.OS的投资。

财务数据从来都是对过去的总结,而就像康林松所说:“我们会坚持既定方针,但如果世界发生变化,你也不能顽固不化。”

奔驰正在改变,并且看到了应该坚持的方向。



集团首席财务官Harald Wilhelm 也多次提到了中国市场,并且把汉字“卷”直接放到了PPT上,不过他认为“卷”是一种效率比较低的竞争,而奔驰希望的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就在他说这话的同时,千里之外的中国深圳,一款中国豪华科技旗舰轿车的发布会上,大屏幕上正在放着尊界S800和迈巴赫S600的对比视频。

中国车企正在向百万豪车这种以前从未染指的市场发起攻势。而迈巴赫总是那个被拿出来对比的标杆。

Harald Wilhelm强调,在百万级以上的高端豪华市场,奔驰依然掌握定价权。

“这是一辆梅赛德斯-奔驰”

在汽车市场,无论营销还是战略的落地,最终都要聚焦于产品本身,奔驰在过去十年自W222 S级开始的一波上扬势头,也证明了这一点。

而从2025年全新CLA开始,梅赛德斯-奔驰将在两年时间里拉开“集团有史以来最大的产品攻势”。2026年,S级将推出改款车型,还有全新纯电GLC SUV、纯电C级轿车和多款AMG产品,2027年也同样有非常丰富的产品推出。



在经历了EQ系列的“曲折”之后,奔驰似乎在逐渐找回对于品牌与产品的控制力,奔驰将建立全新的、标志性的设计语言,同时将燃油车与电动车的风格融合。其实尽管全新CLA尚未正式发布,但我们已经可以从这款车上看到新设计语言的呈现——它更像我们熟悉且欣赏的奔驰,同时又融入领先的智能化体验。



“是什么让一辆车成为梅赛德斯-奔驰?”

奔驰给出的答案,是可信赖、负责任的安全,是工程卓越的品质,是舒适、轻松,是智能化的用户体验,是感官纯净的设计。



其实过去十年,迈巴赫、AMG、G级车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它们一方面拥有更加独特、出色的产品和品牌体验,另一方面共享技术架构、资源、生产,实现了品牌和财务表现的“双赢”。

比如AMG,性能中心的建立促进了超过25%的销售增长,像“梅赛德斯-奔驰冰雪对决”这样的体验试驾也成为行业内标志性的营销活动,它们也带来了18%的转化率。

而迈巴赫从2015年到2024年,销量从9600辆增长到2.13万辆,增速远高于竞品车系。迈巴赫的成功“复活”,其实就是奔驰对于品牌遗产的自我革新,以及不断超越的结果。



同样,G级越野车在过去十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11.2%,创造了一个性能、稀缺性、价值融为一体的独特品牌。

当然,奔驰在未来十年所面对的行业变革和挑战或许会更大,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到来,为新入局的玩家提供了更多机遇,也让传统车企在传承和变革之间有了更多挑战。

那么,奔驰靠什么继续奔驰?中国或许将是重要的“助推剂”。

从2005年国产E级车的投产开始,过去20年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在德国以外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研发网络,有超过2000名研发专家。而从2019年到2023年,五年间的累计研发投入达到105亿人民币。



随着2021年和2022年,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研发技术中心和上海研发中心的先后落成,通过北京、上海的“双引擎”,梅赛德斯-奔驰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创新生态和供应链,能够在“奔驰标准”的基础上,以“中国速度”进行创新。

尤其是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中国研发团队越来越多在全球研发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包括插混车型全新电池组、全新后排娱乐系统、MB.OS操作系统的智驾和智舱功能。



本土化的研发加强,也将使得奔驰的乘用车和轻型商务车产品更加适应本土化市场。今年,北京奔驰生产的全新纯电长轴距CLA车型将上市,明年年中,长轴距GLE SUV新车型将投产,此外福建奔驰也将投产基于VAN.EA平台的全新豪华纯电MPV。

而从全新CLA开始,所有新款梅赛德斯-奔驰车型都将配备自研的、由AI赋能的梅赛德斯-奔驰MB.OS架构,支持进阶的智能驾驶技术,包括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研发的无图L2++全场景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中国速度”和“中国效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纯电动车的成本问题都导致了其无法像燃油车一样取得良好的盈利表现,这也是过去几年困扰跨国车企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在梅赛德斯-奔驰集团2024年的业绩报告中有这样一部分内容:中国合资企业运营实现了强劲的销售回报,并且奔驰计划与本土合作伙伴一同,通过更加本土化的供应链布局,实现材料成本降低10%的目标,同时可变生产成本和固定成本也将降低20%以上。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将采用磷酸铁锂电池。

事实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高效、低成本的新能源车和智能化产业供应链,无论是本土品牌的成功,还是包括像特斯拉这样的跨国车企在中国的效率表现,都证明了这一点。

而奔驰也将通过进一步将研发、产品生产、供应链本地化,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这就包括了GLE长轴距车型的中国国产。此外,新一代CLA所使用的发动机,也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研发,并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生产。



另一方面,更长期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来自于全新一代产品背后的模块化整合以及数字化、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

梅赛德斯-奔驰预计研发投入将在2025年达到顶峰,大规模的产品研发投入将在未来两年见到成效,而新一代产品本身在研发、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模块化、规模化的生产制造,因此会在远期带来更好的成本表现。尤其是MB.OS的垂直整合,以及数字化工具的使用,都将使得未来的产品研发、迭代达到更高效率。



此外,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也可以让梅赛德斯-奔驰的工厂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更加灵活地调整生产计划。

事实上,奔驰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北京奔驰和福建奔驰,都在推动数字化生产与中国“智造”的应用。

比如北京奔驰各厂区配备的人机协作视觉检测机器人,深度融合了机器视觉技术与AI大模型,通过接入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精准完成对产品、零部件的检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实现高效柔性生产。而福建奔驰也通过中国“智造”与本土化研发的结合,打造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奔驰的降本大法

与提升效率同等重要的是降本,梅赛德斯-奔驰也展示了其强大的降本能力。

其中,重要的一项目标就是将电动车的成本压缩15%,把电动车和燃油车的盈利差距逐渐弥合。

财务官还提到了一项NLP提升业绩的项目,提升成本结构。

继续合理化规模,全球整体产能保持在200-250万辆。在德国,奔驰表示不会关闭工厂,但会限制德国工厂的产能,每个工厂30万辆,以自然换代的方式减少员工数量。

同时,将产能逐渐东移,提升匈牙利工厂的产能。匈牙利的元素成本比德国可减少70%。普遍使用AI系统,优化运输路线,控制能源消耗,更好地使用可再生能源。

奔驰还计划到2027年使材料成本降低8%,并要求每个供应商都要致力于减少成本。“我们会跟供应商签署新的合同,会有新的规定,生产物料以外,减少不相关的物料,更多使用AI手段等。”

通过技术改进,降低电池的费用,通过改进电池化学程序,提高生产规模,减少一次性费用,目标是每度电成本降低30%。

而前期的研发投资也将在2026年达到顶峰后出现回落,并可以看到技术降本的好处。软硬件模块化方案,使奔驰可以更灵活,实现更高的规模效应。电动车技术的模块化方案,所有技术都可以适用于从入门级到高端产品,可以明显降低成本。

Harald Wilhelm 也重点提及了在中国的降本方案。要合理化合资伙伴的规模,产能保持在80万辆左右,在未来仍保持两位数的盈利能力。推动全面的成本降本,降低本地物料成本,固定成本下降20%。调整工业能力和销售商网络,满足市场需求,更好的利用中国的研发能力。

尽管对宏观和市场保持着审慎态度,但Harald Wilhelm 相信百花齐放的新产品组合,带来销售推动力和实现更多的营收是合情合理的。

大公司视点

尽管相比于欧洲和美国市场,梅赛德斯-奔驰对于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是“谨慎”的预期,备注中所提到的理想、蔚来、仰望这些中国本土品牌也成为奔驰的竞争对手,但或许也是因为当下这种挑战和“危机感”,才能让奔驰更快地实现变革,并且以更具竞争力的效率和速度将变化呈现于未来的产品。

之前,中国新势力和自主品牌还在说其最新的智能电动车产品已经和跨国公司的产品拉开了代际差距。

但在今年的奔驰业绩报告会上,最大的感受是,这种科技驱动的技术鸿沟正在被弥合。

在这次发布中,我们看到听到了太多,中国市场正在采用的新技术名词。

L2++这种由中国车企发明的特殊的智能驾驶分类标准,被奔驰放到了PPT上,奔驰中国研发团队开发的点到点智能驾驶,效果上和小鹏的智驾有的一拼。

为了比竞争对手更有竞争力,奔驰甚至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去掉高精地图、减掉激光雷达这些硬件成本,来实现L2++高阶智驾的方案。

MB.OS的底层操作系统似乎与蔚来最新的sky OS异曲同工,可以实现更智能的整车控制。类似的还有,奔驰也首次透露了其线控转向技术的进展。

底盘线控转向技术结合路面预瞄技术,将给客户带来更加舒适的体验,也使倒车和转向,更加灵活。

人工智能方面,chatGPT上车,为客户打造更智能的AI助手。800V架构,使电动车有更好的日常使用性,纯电和插电技术方案可选。

甚至,康林松还谈到他在瑞典,如何说服经销商支持直销模式。

这些内容都让我们看到一个全新的梅赛德斯-奔驰。

奔驰2024年财报的背后,展示了一家百年车企在面对挑战时强大的韧性以及纠错能力,同时,也是中国汽车技术进步对于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愈发重要的体现。

更何况,强大的现金流依然是转型的稳定保障和信心基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