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欣

2月,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通往波航乡上泉尔村的公路边,积雪还未融化。两年前,李冬打包了行李,驱车来到这个小山村。一路是蜿蜒的盘山村道,时而盘旋上山,时而缓缓下坡,两侧黄土裸露。“上泉尔村属于半脑山地区,村集体经济形式单一,总得想点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李冬眉头紧皱。

今年45岁的李冬是青海省纪委监委驻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纪检监察组第二纪检监察室副主任。2023年6月,他被派驻到西宁市湟源县波航乡上泉尔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天气虽寒冷,上泉尔村的村民却在热火朝天地跳着舞。人民网 马可欣摄

驻村以来,他挨家挨户搞调研、问困难、寻办法,对193户村民的家庭状况了然于心。慢慢地,村里谁家有大事小情,都会找他帮忙,每逢村里有喜庆之事,也总会想着要邀请他。

“这个书记很有办法,能往村民心里钻。”这是村民王淑兰对李冬的评价。


王淑兰(后排中间)和村里的妇女一起在车间工作。人民网 马可欣摄

王淑兰告诉来访者,从去年开始,自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谁能想到我都六十几的岁数了,还能有份工作。”王淑兰的声音中有几分颤抖。

“村里的妇女都有缝纫基础,没办法外出务工,我们就想办法找其他挣钱的门路。”李冬说。

驻村工作队在奔走期间,了解到地勘单位每年都需要大量的采矿样品袋,尝试让村民加工采矿样品袋等类似产品的想法便在李冬心里应运而生。

与多个地勘单位沟通对接,确定订购意向后,驻村工作队会同村“两委”以 “党支部+公司+留守妇女”的模式,在2024年1月成立了湟源泉胜劳保用品加工有限公司。


湟源泉胜劳保用品加工有限公司制作的各式帆布袋。人民网 马可欣摄

产业兴旺,“钱”是催化剂。开办公司的想法有了,可是怎么实现?李冬和驻村工作队员自掏腰包,前期垫付了5万余元资金,为车间购买了缝纫机等相关设备及布料。

产业兴旺,“人”是操盘手。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跑,一年多来,李冬和驻村工作队员走遍了青海省很多地区,这还不够,甘肃省、陕西省也成了他们“施展拳脚”的天地,为了跑订单,他们驾车行驶的里程加起来达到8万公里。

2024年底,公司的订单金额就达到了98万元,车间妇女的人均年收入达到26000元。目前,公司已吸纳劳动力(妇女)24人,其中脱贫劳动力9人。


李冬(右)和村干部一起搬运货物。受访者供图

“去年12月,村子里下着大雪,我们有一批订单数量比较多,自己的车装不下,没办法只能雇了辆货车拉过去,结果到了目的地,发现货车没办法开到卸货的仓库,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就一袋一袋扛过去了。”驻村工作队员邹林回忆,一万三千多个手提袋,搬了两个多小时。邹林告诉来访者,搬运的过程中,货车司机也上前帮忙,热切地说:“还没见过像你们这样出力气干活的干部哩!”

李冬对村民的好,村民也记在心里。“碰上下雪天我要出去跑订单的时候,村民都会自发地提前清理掉车上的积雪。”李冬说,每当这时候,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暖。


村子里的房屋都加装了保温层。人民网 马可欣摄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李冬也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村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他协调争取项目,修建了农家书屋、村卫生室、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等,实施了污水管网主管道及入户管道改造项目,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

不仅如此,他还联系爱心企业,争取社会各界资金20万元,修建老年食堂,解决了村里65岁以上老人的吃饭问题。“我跑遍了上泉尔村大大小小的地方,穿烂了4双鞋,总算为大家伙儿办了点事。”李冬挠着头笑了笑。


便民服务中心内,村民正在咨询政策。人民网 马可欣摄

在村委会二楼,一个整洁而朴素的房间便是李冬的宿舍。书桌上放着这位驻村第一书记的笔记本,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中,记录的都是“布料价格”“修整田间路”……琐碎、微小、事无巨细,像汪洋里的浪花。别看浪花小,点滴积累,终将汇聚成海。

离开上泉尔村时,天色已晚,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村头树下,几位妇女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谈笑着向家中走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