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2025年2月24日《焦作日报》A01版

武陟农业:“良技+良方” 丰收有保障

雨水节气过后,气温逐渐回升,武陟县60余万亩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广袤的田野间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2月21日,在乔庙镇黄村高标准农田里,放眼望去,2000多亩成方连片的麦田绿意盎然,一条条大拇指粗细的水肥一体化滴灌带铺设在田间,将水和肥料精准送到小麦根部,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

“以前每年开春后的浇水、追肥就像打仗一样!无论是漫灌、喷灌,总得好几个人在地里守着,还要组织拖拉机来施肥,如今有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这2000多亩小麦只需4个人用4天时间就能浇完。”在田埂边的机井房里,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员张福利一边向施肥罐添加肥料,一边告诉记者。

“你看,现在追肥都不用进地作业,并且我们采用‘一底多追’技术,上一次底肥,再根据小麦长势和各阶段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进行多次适量分次精准追肥。与周边村传统的‘一炮轰’施肥方式相比,肥料利用率提升20%以上。”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家恒指着田间密密麻麻的滴灌带说。

离黄村不远,是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高标准农田,3辆拖拉机正在进行施肥作业。

“我们这4000亩小麦是稻茬麦,县里农技人员来麦田查看,说小麦由于晚播的原因,分蘖有些不足,属于‘二类苗’,需要先施氮肥后浇水,才能促进分蘖。”合作社负责人王福军介绍,有了农技人员的“良方”,小麦丰收有保障。

在圪垱店镇圪垱店村杨金贵的麦田里,以往大水漫灌的场景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铺设整齐的滴灌管道,这些纤细的管道沿着田垄蜿蜒伸展,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滴头,精准地将水和养分输送到农作物根部。

“以前大水漫灌浇地,费水费时,浇得不均匀,也影响产量。现在利用滴灌系统能精准滴灌到植物的根部,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杨金贵感慨道。

小麦浇水施肥用上了新技术新设施,圪垱店镇冯村村民穆卫华的果树大棚也“不甘落后”。与传统大棚不同,这里配备了先进的自动卷帘保温系统和自动通风系统,在农业基础设施升级的助力下,穆卫华大棚内一排排整齐的桃树嫩叶翠绿,显出勃勃生机。

“以前温室卷帘需要动用大量人工,耗时一到两个小时才能把棉被卷起来,现在安上了自动卷帘机,10分钟就完成了,省时又省力。”穆卫华说。

除了先进的温控和通风设施,人工辅助吹风授粉也是大棚桃树种植的关键环节。大棚桃花盛开时节,农户们手持专业的吹风授粉设备在大棚内穿梭忙碌,大大提高了授粉成功率,为果树的稳产高产提供了有效保障。

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应用,农技人员的良方妙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更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来自武陟县农业农村局的信息显示,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每亩可节约电费3元左右,化肥减少使用量近50%,节水30%左右。去年,该县推广近3万亩玉米水肥一体化密植滴灌技术,以武陟县虎旺种植抓业合作社的230多亩试验田为例,平均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柏生 通讯员 李梦茹 报道

20位“焦作名师”形象惊艳亮相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 点击关注 --

总值班:程红利   统 筹:王 鹏 郭子轩

责 编:王建新   审 核:赵晓晓

编 辑:孙浩翔   校 对:薛 莹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