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薄雾笼罩着南京城,带着几分肃穆,几分哀伤,1985年,一位共和国的钢铁战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名字,叫许世友
不同于其他开国将领身后哀荣备至的葬礼,许世友的离去显得格外特别,没有震耳欲聋的哀乐,没有万人空巷的送别,甚至连他的遗体,也在告别仪式后悄然离开南京,踏上了开往河南新县的旅程
许世友,这位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将军,最终选择回归故土,长眠在那片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他的葬礼,如同他的一生,朴实无华,却又蕴藏着深沉的力量
是什么样的信念,让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选择了如此低调的告别?是什么样的情怀,让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心系着故乡的那片热土?
要了解这一切,我们或许要从许世友传奇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答案
##少林寺走出的红军将领
1905年,许世友出生在河南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为了谋生,年仅八岁的他被送入少林寺习武,少林寺的清苦生活和严格训练,磨练了他的意志,也为他日后戎马倥偬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十六岁那年,不堪忍受地主欺压的许世友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了红军的队伍,他作战勇敢,冲锋陷阵,很快便在军队中崭露头角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许世友在战场上始终秉持的信条,他九次参加敢死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创造了副军长当敢死队队长的战争史奇迹
从红军战士到开国上将,许世友的名字,成为了敌人闻风丧胆的象征,也成为了战友们心中的“铁血将军”
##忠义两全铁汉柔情
在战场上,许世友是令敌人胆寒的“猛张飞”;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位重情重义、心怀赤诚的真汉子
长征途中,他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并按照毛主席的建议,将名字从“仕友”改为“世友”,寓意着要做“世界之友”,从此,他便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革命事业
许世友不仅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对战友也充满了关怀,他曾说:“我的警卫员,就是我的兄弟!”他关心战士的生活,与他们同甘共苦,在战场上更是身先士卒,为战士们树立了榜样
在这位铁血将军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份深深的遗憾,那就是对母亲未能尽孝的愧疚
##“生前尽忠死后尽孝”
许世友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含辛茹苦地将许世友抚养成人,却因为战乱和许世友常年在外征战,母子聚少离多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看望日思夜想的母亲,由于工作繁忙,他陪伴母亲的时间依然有限
1965年,许世友的母亲病逝,而他却因为公务缠身,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许世友在母亲坟前立下誓言:“娘,我许世友对天发誓,日后一定葬在您的身边为娘尽孝!”
或许正是这份对母亲深沉的爱,让他在1956年国家推行火葬政策时,坚决拒绝在文件上签字,他说:“我死后要土葬,我要回到家乡陪伴我的母亲!”
##魂归故里长眠于斯
1985年10月,许世友将军在南京逝世,弥留之际,他再次表达了自己想要土葬、葬回老家的愿望
得知许世友将军的遗愿后,邓小平特批了他的请求,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许世友将军的灵柩,在夜色的掩护下,悄然踏上了回乡之路
没有哀乐,没有送葬队伍,甚至连墓碑上,也只简单地刻着“许世友同志之墓”几个字,这一切,都是许世友将军生前的遗愿,他希望自己的葬礼,能够像他的一生一样,简朴而低调
##将军已逝精神长存
许世友将军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他从一个贫苦的农村孩子,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上将,靠的是坚定的信念、过人的胆识和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不仅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更是一位重情重义的汉子,一位孝顺的儿子
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