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冯晓晖
本文首发于《九江日报·长江周刊》2025年2月16日(总第1018期)和2025年2月23日(总第1019期)。原标题为《九江大中路:从老街到现代商业街的演进》,在报纸发表时更名为《九江商业街区的历史演进》。由于网络文章的标题需要更直接和清晰,故改为《名街大中路的诞生》,这个标题也是笔者最初的定名。
文章在《九江日报·长江周刊》头版连载时署名为“月明晖”,这是笔者的另一个笔名。
全文超过一万字,故分为四期连载。
序:一条见证沧桑与辉煌的长街
2013年1月4日,江西省商务厅公布了首批“江西省特色商业街”名单。九江市的大中路步行街、都昌县的东街步行街商业区,以及庐山的牯岭商业街,均赫然在列。
这是一个承载历史的名单,汇聚了江西省最具代表性的商业街区。15条入选街道中,综合型商业街占据7席,专业型商业街8席。九江的大中路和都昌的东街被归类为综合型,牯岭商业街则是一条专业型街道。
所谓专业型商业街,即以某一行业或产品为核心,如旅游文化街、艺术创意街区等,承载着浓厚的主题氛围。而综合型商业街,则是融合购物、餐饮、休闲的是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复合体。在江西,这类商业街并不罕见,但九江大中路的地位尤为特殊。它不仅是江西最早的综合型现代商业街,更是中国最早一批此类街道之一。它曾见证过城市的繁华,也经历过商业更迭的起伏,它不仅是一条街,更是一部历史,折射着中国近代商业街的兴起、变迁与转型。
一、九江关与府城商业街的雏形
在中国古代的城镇格局中,街道的布局总是围绕着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展开。街道的命名,往往带有明显的等级秩序。明清时期的九江亦是如此。府城东西贯穿的主干道,被称为“府治西街”和“府治东街”,而人们更习惯称它们为“府前大街”——因为九江府衙就坐落在这条街的中央。
明代九江府城图 图源:明·嘉靖《九江府志》
在那个讲究礼制的时代,许多城市的主街都沿袭了类似的命名方式,反映出古代中国对于政治权力的尊崇。而商业,尽管是城市运转的命脉之一,却始终处于被压制的地位。明清两代“重农抑商”,使得多数城镇的商业发展受限,繁华如《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街市景象,仅出现在极少数经济重镇之中。
在古代的交通与商贸体系中,水路的重要性往往大于陆路,依港建城的九江,得天独厚地依靠长江与鄱阳湖水运,从而成为长江上的重要港口城市。明景泰元年(1450年),九江关在府城西外的湓浦港设立。湓浦港是九江建城的依托,它西接龙开河,北接长江,向南则连通甘棠湖。湓浦口,正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地方。
清九江关青花瓷碗 图源:中国海关博物馆
清代景德镇烧制的一只瓷碗,如今珍藏于中国海关博物馆,碗上绘制的画面,生动展现了清代九江关的景象。那时的九江关已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税关之一,宽阔的湓浦港每天都吞吐着无数货物,迎送着往来不息的商队。九江成为了长江干线上“车盖楼船应接不暇”的重要港口,商埠生意愈发兴旺,人口聚集,城墙内外的街道开始拓展。
然而,河港的繁荣并非永恒不变。清代中期,湓浦港因泥沙淤积,水道变得不再通畅。商船逐渐改为停泊在龙开河一带,九江的商业重心也随之西移。从府城西门到龙开河,这一带渐渐热闹起来,民房、店铺相继建立,形成了一条全新的商业街,时人称之为“西门外大街”。
到了清代后期,九江的商业街市集中在了在两条主街上:城内的“大街”(又分为“府前正街”和“府城东大街”),以及城外的“西门外正街”。两条街道,一条承载着官府的气派,一条流淌着市井的烟火气。时光荏苒,江水东流。到了清咸丰三年(1853年),九江的商业区域更加明确,形成了五个较为集中的商贸中心。自西向东,它们依次是:
大码头——今九龙街与大中路交汇处,曾是龙开河口;
张官巷——今交通路与大中路交汇处,茶市米市群雕处;
西门口——今环城路与大中路交汇处,城内外两条正街的分界线;
四码头——今庾亮北路与大中路交汇处,因排名第四而得名;
九华门——今庾亮北路与滨江路交汇处,面江,府城的主要城门之一。
其中,大码头至四码头一带,正是后来九江大中路的核心区域。
二、九江开埠后的商业化转型
中国近代商业与城市格局的颠覆性变革,始于19世纪末那场席卷古老东方的风暴。当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传统的商业模式也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与条约下被迫迎接新的变局。
与中国传统商业街相比,晚晴商业街在规模与布局、经营业态、经营主体、商业氛围、建筑风格和商业氛围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它出现,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商业开始走向现代化。
然而,这场变革的序幕并非自愿拉开,而是被炮舰与条约强行撕裂。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香港被割让,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口岸被迫开放。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去,《天津条约》又使清政府敞开了长江三口——武汉、九江、镇江的大门。那些梳着长辫的人们,呆立在浔阳江的岸边,瞪大了双眼,望着冒着白气、黑烟的炮舰,轰隆隆开到了九江城门前。从此,这座江城有了自己特殊的背景音乐——汽笛声。
租界的建立彻底重塑了这些条约城市的商业肌理。上海老城外的泥泞小路,在数十年间演变成了远东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南京路;汉口的汉正街,这座九省通衢的古老市场,因五国租界的设立,蜕变为华中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而九江,这座临江而生的古城,也在1861年正式开埠,被卷入这场全球经济浪潮,成为世界贸易的节点。
英国人看中了西门外湓浦港旁的狭长土地。这里紧邻江岸,港口条件得天独厚。英方以每亩50千钱的价格取得这片土地,而中国百姓则被迫迁离,昔日的民居和店铺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西式洋房、货栈和码头。
1904年九江市区图(局部) 图源:天津市档案馆
1904年的地图上,白色的区域是九江英租界。租界东西长150丈,南北向进深60丈,面积达126亩。龙开河自西侧蜿蜒流过,北面是码头区,租界内的街道如棋盘般规整。它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地理版图,更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
租界内东西走向有两条街道,一条沿江,即今滨江路西段,当时国人称之为“外洋街”,一条在租界中部,填埋湓浦港那条沟渠而成,国人称之为“内洋街”,也叫“中洋街”,后被改名为湓浦路。南北向为“中街”,“中街”后来成为了庐山北路的一部分。
租界之外,中国商人也在加紧修建自己的店铺,与英租界连通的道路上,一条商业大动脉正缓缓铺展。从地图中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从龙开河起,环绕着英租界通往九江府城的道路已经形成,它与府城内的主街连通,位置和走向与现在的大中路几乎没有差别。
这条街道后来被分为三段:龙开河至西门外的“西门外正街”,西门内至八角石段的“西门内正街”,以及八角石至东门口的“东大街”。其中,西门外正街,正是今日大中路的西段,它的繁华程度远超其他街区,成为九江商业的核心。
这一带依托着两个重要的码头:大码头——中国帆船停泊的龙开河内港,以及张官巷——招商局的新式码头所在地。尽管租界的码头更为现代化,但租界的围墙与巡捕阻碍了普通中国商人的进出,因此,租界之外的商贸活动反而愈发活跃,九江的商业街区便在这样的环境中蓬勃生长。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1874年 摄影:约翰·汤姆逊
翻阅那个时代的老照片,我们仿佛还能看到昔日九江的风貌。1874年,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逊用镜头记录下九江码头的繁华,画面中左侧的粉墙黛瓦是中国商铺,而右侧则是一栋西式石筑建筑,象征着两种文化的交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