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0日,北京锟涵律师事务所成功举办法律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特邀中国人民大学虚假诉讼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高级研究员王朝勇主任作专题讲座,围绕“洗钱罪、虚假诉讼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展开专业解析。锟涵律师事务所同仁共同参与,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虚假诉讼的治理路径与法律实务应对策略。
一、虚假诉讼高发态势:民间借贷成重灾区
王朝勇主任指出,虚假诉讼案件近年来呈现“隐蔽化、专业化、跨区域化”特征。据最高检数据,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监督纠正虚假诉讼案件超6000件,其中涉刑案件占比13%,涉案金额达800亿元。民间借贷领域仍是虚假诉讼“重灾区”,占案件总量的65%。
王朝勇主任强调,“从伪造借条、虚构流水到恶意串通调解,违法手段不断翻新。”他提到,“部分篡改型”案件的法律定性争议——虽不构成虚假诉讼罪,但可能触犯妨害作证罪或帮助伪造证据罪。
“造假成本低、证据链条易伪造是民间借贷沦为重灾区的关键。”他举例称,部分案件中当事人通过虚构流水、重复使用证据甚至伪造公章,将500万元本金虚增至亿元标的,利用司法程序实现非法获利。
二、典型案件揭示新型犯罪手法与当前刑民交叉困局
王朝勇主任通过亲办案例剖析了虚假诉讼的演化趋势,同时他强调,虚假诉讼案件具有显著的刑民交叉特征,主要分为三类:诈骗型(虚构债权债务)、贪污侵占型(如工程款重复索赔)及洗钱型(通过诉讼转移非法资金)。实务中面临“发现难、查证难、移送难、立案难、协调难、监督难、追责难。”七大痛点。
三、律师合规提示:证据识别与风险防范
在沙龙现场,王朝勇主任结合近年来的典型案例,为青年律师开展了执业风险防控的专题讲解:
1. 证据审查:重点核查借贷原因、资金流向、笔迹形成时间等,警惕“空白纸张盖章”“证据重复使用”等异常情形;
2. 程序规范:避免远程签署授权委托书,严格核实当事人身份,拒绝为“补强证据”提供不当协助;
3. 业务红线:严禁参与策划虚假诉讼,谨慎处理电子数据,对民间借贷、离婚析产等高风险领域保持警觉。
王朝勇主任特别指出,律师在办案过程中需注意“被当事人利用”,如协助伪造代理关系、虚构诉讼主体等,近三年因此获罪的不在少数。
四、套路贷与民贷区分:关键在“非法占有的叠加性”
王朝勇主任就借贷型诈骗怎么认定以及套路贷和民间借贷怎么区分这两个热点实务争议,解答了锟涵律师的疑问。王朝勇主任解析了借贷型诈骗与套路贷的认定标准:民间借贷诈骗需证明借款人“明知无还款能力仍虚构用途”;而套路贷的本质是通过“设置多重法律关系、制造虚假流水、软暴力催收”形成“借款—违约—垒高债务”的闭环,属于有组织犯罪。二者核心区别在于是否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持续性欺诈”。
王朝勇主任的演讲风格独树一帜,极具感染力,语言风趣幽默,却又不失专业严谨,节奏把控恰到好处,紧紧抓住了在场每一位律师的注意力,让大家沉浸其中,受益匪浅。参会律师们纷纷表达了对此次活动的高度赞誉和对王主任的诚挚感谢。
活动尾声,王朝勇主任向锟涵律所赠送其新近出版的《说赢就赢虚假诉讼案件一本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一本通》、《洗钱罪类案释解与法律实务》书籍。该著作系统梳理了虚假诉讼案件中的证据审查要点、移送程序衔接及律师辩护策略,并针对经济发达地区高发的新型犯罪手段提出破解方案。
锟涵律所始终致力于推动法律实务与理论研究的深度融合,未来将持续搭建多元法律交流平台,除聚焦虚假诉讼等民刑交叉难点领域外,还将围绕其他前沿议题开展专题研讨、案例复盘及跨区域联训。我们欢迎更多法律同仁参与沙龙活动,共同探索复杂法律问题的破解路径,以专业协作提升司法实践效能,助力构建开放共享的法律职业生态。
本文旨在法规之一般性分析研究或信息分享,不构成对具体法律的分析研究和判断的任何成果,亦不作为对读者提供的任何建议或提供建议的任何基础。作者在此明确声明不对任何依据本文采取的任何作为或不作为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