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区峪口镇西凡各庄科技小院温室大棚,被冬日暖阳笼罩。棚内一盆盆“云南籍”蓝莓正静待挂果儿。小院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林姜岑计划着,如果蓝莓长势好、口感佳,就和过去试种后大获好评的番茄、甘薯、鲜食玉米一样,在全村推广种植,帮着村集体增收。最好能再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北京版蓝莓种植秘籍”,为更多的村民、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有了科技小院后,峪口镇乡村新款“土特产”可谓层出不穷。
科技小院凭助农实力出圈。继去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后,刚刚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提科技小院——“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这让包括林姜岑在内的每一位“小院农人”看到了更清晰的未来。
西凡各庄科技小院是北京地区最知名的科技小院,也是中国农大的教培基地。“扎根农村、助农惠农,就是成立科技小院的初心。”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宏彦告诉新京报记者,从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建成至今,全国目前已建成1800余个科技小院,科技助农模式不断推陈出新。
西凡各庄科技小院。受访者供图
为云南蓝莓调试“家的味道”
气温10℃、土壤pH值控制在4.5——这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为蓝莓量身调试后的“北京气候”,对于这些从云南远道而来的蓝莓来说,“家的味道”刚刚好。
林姜岑是中国农业大学2023级研究生,去年从师兄师姐手里接过“接力棒”,开始驻扎在西凡各庄科技小院。和初到村庄的首批师兄师姐们不同,林姜岑到村里的时候,科技小院已经名声在外。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林姜岑是乘凉人,也想继续做好栽树人。
小院有一个百余亩的农庄,包括60亩的大田和40亩的果园以及2亩的温室大棚。林姜岑说,这些都是自2019年成立至今,中国农大师生在区里镇里以及村集体的支持下,一点点攒下的“家底”。
“刚开始师兄师姐们想帮村民种地,村民觉得是在逗趣,他们觉得年轻的学生,能懂啥种地?可我去年到村里的时候,村民已习惯在播种前主动来小院打听,今年种点什么合适?有没有好品种、新品种?种植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村民也会找我们咨询。”林姜岑“掌管”科技小院之后,照旧扮演着“智囊团”角色,为村民种植、销售出谋划策,同时,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冲等多位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在大田种植鲜食甘薯,在温室大棚种植番茄和蓝莓。
甘薯收获阶段,科技小院学生林姜岑、郑雪梅等在查看甘薯膨大情况。受访者供图
“蓝莓喜欢潮湿,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开花坐果期适宜温度为15℃-25℃,果实膨大期适宜温度为15℃至28℃。蓝莓适合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但怕涝、忌盐碱、怕烂根,喜欢疏松、通气良好、有机质丰富的沙壤土质,土壤最适宜pH值为4.0至5.5……”引种蓝莓,林姜岑做足了功课。师兄师姐们的鲜食玉米卖火了,她希望2025年新品种蓝莓也能实打实帮着村里、村民增收。北京本地蓝莓种植较少,她还计划着,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北京版蓝莓种植秘籍”,为镇上乃至全市更多的村民、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打卡科技小院,助农模式“进阶”
北京西凡各庄科技小院在全国科技小院中都算是“领头羊”之一,摸家底儿、盘活闲置土地、建智慧温室、打造了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平台、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2020年成立至今,科技小院每年都会结合村里实际发展,给自己制定新任务。
王冲教授介绍,去年依托于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西凡各庄科技小院打造以现代农业为主题的研学线路,举办亲子研学活动、高校教育实践培训,配合共享菜园、小院集市等消费区,为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同时,引进了鲜食玉米、甘薯、番茄、蓝莓、苋菜等18个新品种,打造作物采摘区,并且通过非凡农庄品牌,联合电商直播基地进行销售,实现了产销贯通和农文旅融合,“现在到平谷峪口来参观,科技小院是必打卡的点位之一。”
2024年,西凡各庄科技小院在收获季举办鲜食甘薯品种观摩会。受访者供图
林姜岑和很多农学生一样,把科技小院当成实现自己助农理想的舞台。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及科技小院,明确“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林姜岑不免有些“小亢奋”,因为科技小院正被更多人看见和认可,在政策的支持下,会让更多的农户与村庄受益。“对于我们农学生来说,科技小院是一个特别好的施展拳脚的平台。”林姜岑说,她和师兄师姐们一样,毕业后仍想扎根农村,深耕“三农”事业。
走出国门的“中非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带领团队于2008年创造的新模式,他和学校师生们一起,进入乡村和农田,零距离服务乡村生产,在实践中进行科研和教学。
“从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16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科技小院已经达到1800多个,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2700余名专家、1万余名研究生参与其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宏彦向新京报记者介绍。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提科技小院,张宏彦对此是有预期的,“因为扎根农村、助农惠农,正是科技小院成立的初心”。他说,科技小院模式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通过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驻地研究,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服务方式,直接面向农户、生产组织、生产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支持。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写入推广科技小院模式,科技小院的发展也进一步进入快车道。如今,越来越多的科技小院开始根据村庄的实际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振兴方案”,甚至还启动了“中非科技小院”项目,将中国的科技小院模式带到了非洲。
政策激励,让更多人才扎根小院助农
聚焦到北京的科技小院,助农方式还在创新。比如今年春节前夕,通州区的多家科技小院在春节前“组团”上新年货。此外,首个新型农村电力科技小院也顺利落地平谷。所谓电力科技小院,就是在智慧农业中的综合能源利用、分布式光伏调控、电气与高电压新技术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未来,科技小院如何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更好地助农惠农?张宏彦说,科技小院已成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探索路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加持,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在张宏彦看来,科技小院的成功之处在于改变了研究生在学校里培养的教育场景,创建了以农业生产一线为主战场、以社会为舞台的全方位育人模式。下一步,就是要保持科技小院的初心,让发展之路走得更深、更实。他建议,应该通过更多的鼓励政策和机制创新,吸引科研人员、社会力量长期扎根一线,参与到科技小院的建设中,去帮助更多农户增产增收,探索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