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季,为了表彰那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作出重要贡献的将领们,我军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授衔。这次授衔的主要依据除了1952年的定级之外,资历、职务和战功也是很重要的衡量标准。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一千多名开国将帅,其中大将十名。在这十名大将当中,有两个人红军时期曾是上下级关系。当时他们都在红12师任职,一个是师长一个是团长。



24年后,当初的师长和团长都在大授衔的时候成了大将,而且团长的排名还在师长之前,这是为何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段故事。1931年1月,鄂豫皖苏区的红军打破了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在消灭敌人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不小的发展。不久后红1军和红15军胜利会师,并合编为红4军,全军总兵力12500余人。红4军成立后,主动出击,经过数个月的作战,又吃掉了敌人7个多团的兵力。

此时红4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兵力增加了不少,但军事干部却比较缺乏。为了支援红4军,在上海中央特科任职的陈赓奉命来到鄂豫皖工作,担任红4军13师318团的团长。两个月后,红4军和红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下辖四个师,陈赓升任红12师师长。当时该师下辖第34、35和36三个团,其中36团的团长就是徐海东。虽然之前二人从未打过交道,但陈赓生性幽默,军事指挥能力又强,因此徐海东和他一见如故。



1932年春季,红四方面军发起商湟战役,徐向前采用围点打援的办法,以两个师的兵力猛攻商城。为了给商城守军解围,潢川地区的敌军出动了19个团的兵力。徐向前命令陈赓率红12师在豆腐店进行阻击,待敌人兵疲力竭后进行全线反击。陈赓接受任务后,把徐海东的36团顶在了主阵地上。很快豆腐店阻击战就打响了,敌人依仗兵力优势不断发起冲击,36团的阵地好几次都差点被突破。



危急关头,在前沿指挥的徐海东脱掉上衣,手舞大刀带头杀入敌群。36团的战士们见团长带头冲锋,都红了眼,争先恐后地向敌人杀去。漫山遍野的喊杀声令敌人心惊胆颤,很快如潮水般退去。红军趁机发起全线反击,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胜仗。这场战斗过后,徐海东赢得了“徐老虎”的称号,也成了陈赓的爱将之一。几个月后,徐海东升任四方面军独立师师长,由此和陈赓分开。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万重兵,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大举进攻。由于张国焘的错误指挥,红军苦战两个多月,未能打退敌人的进攻,被迫放弃鄂豫皖苏区向川陕一带转移。途中多次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陈赓的右腿在胡山寨战斗中负伤,被迫离开部队前往上海治疗。期间由于叛徒出卖,他不幸被捕,后来在宋庆龄等人的营救下才逃离了南京。

之后陈赓来到中央苏区,担任了彭杨步兵学校的校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陈赓出任干部团团长。虽然职务不算高,但干部团的级别却很高,最普通的战士放在外面都是班、排级别。南昌起义时担任师长的周士第和当过军团政委的萧劲光,当时都是陈赓的部下。长征到达陕北后,陈赓出任红一师师长,并率部参加了东征和西征等战役战斗。



此时徐海东已经早于陈赓等人到达了陕北。当初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的时候,徐海东并没有跟随主力一起撤退,而是被留在了大别山坚持斗争。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徐海东带领红25军和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牵制了敌人大量兵力。后来红25军也被迫离开大别山开始长征,经过艰苦转战后到达陕北,和陕北红军一起合编为红15军团,徐海东出任军团长。



陈赓到达陕北后的职务是红一师的师长,徐海东是军团长,仅从个人职务上来说,徐海东已经超过了自己曾经的上级。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陕北一带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徐海东在115师当旅长,陈赓进入129师当旅长,这一时期二人的职务相同,都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从1940年春天开始,徐海东就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前线,并缺席了整个解放战争。



陈赓抗战打满了全场,表现十分出色。抗战胜利后,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跟随中野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役战斗,累积战功升任兵团司令兼政委。新中国成立后,陈赓又参加了抗美援越斗争和抗美援朝斗争,表现同样出彩。从朝鲜回国后,毛主席亲自点将,让他筹建哈军工。为此陈赓日夜操劳,殚精竭虑,军校建起来后,他担任院长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大授衔的时候,徐海东还在养病,而且在军队中没有职务。当时授衔时有规定,已经不在军中任职的,原则上不参加这次大授衔,因此徐海东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拟授将官的名单当中。但毛主席认为徐海东在革命时期立过大功,是红25军的灵魂人物,并且在中央红军处于困境时雪中过送炭。最终毛主席亲自拍板,徐海东被授予大将军衔,排名在十大将中高居第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