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的战斗生涯时间不长,却充满传奇,相比主力红军惨烈的长征路,他所率领的红25年走得宛如游龙,将几十万追兵戏耍于鼓掌之间,甚至在重压之下,还在陕南开辟了根据地。而在这期间,因为爱兵如子的徐海东坚决不打消耗战,他的兵力和物资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下来。



在徐海东兵临西安时,听闻了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成功会师的消息,兴奋之余,徐海东也开始做战略部署,他认为党中央最终会北上,那么现在的重中之重是以最快的速度与陕北的刘志丹完成会师,这可以成为党中央的一个很好的接应。

徐海东的判断是正确的,虽然毛主席和张国焘意见相左,最后两人各自带兵分道扬镳。但徐海东的战略部署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毛主席北上的成功。这一点连毛主席本人都很佩服,一个地方军事长官,敢于放弃辛苦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又一次投身于艰苦卓绝的长征,而且又有能看穿时局的敏锐洞察力,说明徐海东有大将之才。

徐海东的部队可是一支“富庶”的部队,在与刘志丹会师后,即使红25军已经扩编一倍,武器装备依旧精良,连当时珍稀的轻机枪,徐海东的一个连都能配备六把。这让过看到的友军只眼馋,徐海东也很大度,后面打西北军时缴获的武器装备全部送给刘志丹,因为他们自己的配置就已经远远超过西北军,只有张学良东北军的外国货,才能入徐海东的眼。



红25军成功会师的消息让国民党也不敢怠慢,立刻在报纸上写下“赤匪”合流的新闻,结果这张报纸正好被毛主席看到,更加坚定了去往陕北的决心。

历经千辛万苦,红军主力终于来到了陕北,要是没有最后阶段徐海东在陕西地区的作战牵制住了国军,红军主力不知又要折损多少将士。但即使到了根据地,没有后勤补给的红军又经历了雪山草地,现在的战斗力已经下降到不能再低的水平上,毛主席只好向徐海东借款。

徐海东对红军主力的补给当然是心甘情愿,全力支持,5000大洋、100挺机枪的输出可谓阔绰,对红军主力恢复战斗力也大有裨益。无数物资加上之前的战略庇护,又给中央红军找到陕北这块闹革命的风水宝地,可以说没有徐海东,就没有红军在陕北的立足之地。毛主席评价徐海东的功劳大过天毫不夸张,相反还十分贴切。



可惜徐海东在40岁时就因为感染肺病离开了战斗一线,不然不知道又能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多少汗马功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