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

人到了晚年,总是会难免怀念过往,怀念那些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壮志凌云。

这一点上即便是毛主席也不例外。

进入70年代后,随着很多革命战友的故去,自己年龄的上涨、身体上的病患渐多,毛主席对于未来也不免多了几分感慨万千,对于过往也是唏嘘不已。

1973年,一次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同老战友陈士渠谈心,期间便问起了当年一起上井冈山的同志还剩多少?

这有何用意,陈士榘是如何回答的呢?



毛主席之所以问陈士渠这个问题,是因为陈士渠也是当年最早上井冈山的同志们中的一员。

陈士渠的老家是湖北省荆门市。他出身贫寒,因交不起学费,中途被迫辍学,16岁的时候去一家杂货铺当学徒工,每天干活累的昏天黑地,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1927年,是他人生发生转折的关键之年。他在家乡参加了农协,随后进入了武昌学生军事训练班,就此走上了军旅生涯,成为了武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的一名警卫战士。

大革命失败后,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他脱离国民革命军,来到湘赣边界参加了秋收起义,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冈山。

说起他和毛主席的缘分,其实很意外,在1927年9月的一个晚上,陈士榘正在站岗,看到不远处来了一个高个子,看起来像文人,精神饱满,十分自信,不像农家人。于是陈士榘便叫住他:“你是谁,来这干什么?”对方说:“我是毛泽东,来你们这里谈工作。”陈士榘大吃一惊,原来这位高个子就是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毛主席。

而在后来三湾改编的时候,毛主席共发展了6名优秀人才入党,陈士榘就是其中之一。



在井冈山,陈士榘为建立根据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认可,他在红军的职务也不断提升,在反围剿时担任了营长。

长征期间,他担任了设营司令(这项工作显然非心腹之人是不会托付的),负责部队的保障勤务,既要提前探路,也要做好物资准备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工作很繁琐,要处理很多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具备了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抗战时期,他担任了旅参谋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付出了汗马功劳。

到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了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等职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在宿北战役前期粟裕和陈毅对如何打这一仗持有不同看法。粟裕主张打持久战,陈毅则主张速战速决,一时之间陷入僵局。为了避免贻误战机,陈士榘选择了越级汇报,直接把情况报告给了毛主席,最后毛主席给出了重要指示。

事实上我们也能看到虽然陈士榘的越级汇报多少有些不太符合规矩,也有可能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可是这又何尝不是一心为公党性的体现呢?



新中国成立后,陈士榘陆续担任了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和工程兵司令员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从50年代末开始,他投身到了军工建设领域,在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事业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长期扎根西北地区,回北京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在建国后20多年的时间里,和毛主席见面的机会并不多。

到1973年9月的时候,国内正处于特殊时期,不稳定因素较多,毛主席为了稳定人心,特意同各军区的干部见面。在开会期间,毛主席看到干部们大部分是年轻面孔,已经没有了陈毅、贺龙等老将的身影,内心十分感慨,于是在会议结束后特意叫住了陈士榘。

陈士榘以为毛主席有工作要安排,没想到毛主席只是想叙旧,当时会场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主席叹了口气说:“士榘,最近老是想起以前起义的事情,总是梦到那些老战友们,那会恩来总开玩笑说,咱们是一个山头的,都是井冈山山头嘛。”



陈士榘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咱们也老了。”毛主席想了想,问道:“当年咱们同一批上井冈山的干部,现在还有多少,你知道吗?”陈士榘感慨的说:“算上你我,总共也不超过30人吧。”

两个人又聊起了很多当年的往事,一直聊到了天黑。在离开中南海前,陈士榘向毛主席敬了一个军礼,这也成为了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而在之后,陈士榘担任了军委顾问等职务,对于国防建设仍是十分关心。

1995年7月22日,陈士榘去世,终年86岁。正是有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的前仆后继,才有了今日的壮丽盛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