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道义许之履
许之履,字圆仙,他生于灵秀温暖的江苏溧阳,在刚烈豪放的康平县大展宏图,两度入康平做知县,得到了百姓的无限爱戴。
1886年,康平来了个峨冠长袍、长辫后垂的知县,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获得了百姓的称赞。
是什么魔力,让他一个远道而来、身单力孤的人,这么快赢得了民心?
在一天天一次次的接触中,人们发现一种东西在他身上闪光,这种东西照亮了百姓,也明亮了自己。这就是道义,所谓“铁肩担道义”,说的就是他这种人。他心存道义,用刚毅的肩膀,掮起了百姓的疾苦。
他赴任伊始,县境内匪盗成风,百姓人心惶惶,夜不安眠。他体察民苦,想尽办法,派兵丁巡逻防守,划定职责,赏罚分明。他还训练百姓,联合起来,邻里相互照应,一家遭盗,大家一起反抗,令盗匪无处下手。他不遗余力,抓了几个大盗匪,开堂公审,讯明罪状,当堂定案,坚决严惩不姑息。
很快,域内盗风渐息,民心安宁。
许之履果敢坚定,做事清爽利落,他恪尽职守,审案大多当堂立断,公道服众,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第二年离任他地,百姓送别时依依不舍,还有人当道痛哭。
1890年,他又回任康平知县,百姓像过年一样欢庆迎接。
他回任之初,正值辽河东河套一带大水成灾,百姓春耕播下的种子,都被淹坏了,再无种子下地,愁苦不堪。他听闻消息,深念百姓疾苦,从府库中取数百金赈灾,为百姓买麦种300余石,到了秋后,一文不取。
每个心存道义的人,都会被深情铭记。许之履是个好官,百姓尊称他为许公,无论人前人后,没人直呼其名。
他死后,百姓思念不忘,在县城北城隍庙侧,自觉集资建一座祠堂,借以缅怀祭祀,后人俗称许公祠。
为民请命郑广宇
能在一方丹青垂名,掀起一片风雨的人,必有其不凡的才智功德。情怀悲悯的不凡之人,多是一方善使,造福一方黎民。
黑鸦屯是郑广宇落地之乡,在街西曾有一德政碑,是康平百姓感念为民请命的郑广宇,立下的石碑。
1923年开始,他先后任康平县公款处、收捐处主任,虽为统治者敛财,但他心存悲悯,同情百姓。
1926年,他任县收捐处主任时,适逢军阀张作霖清丈土地,整理税收,加重地捐,以便搜刮民财。清丈结果,康平境内多按上等土地征收地亩捐税,农民负担骤然加重,苦不堪言。
郑广宇联合昌图、法库等附近六县,作为联合代表之一,到奉天(今沈阳)张作霖帅府去为民请命,要求按土地实情降低等级减少税额。
那一天,张作霖亲自出面,气势汹汹地严词斥责,最后下令:有人胆敢再来申请,依法制裁。
郑广宇未被强权吓倒,又连写7份陈情。张作霖暴跳如雷,把他传去帅府训斥,并用手指着他,厉声说:“你再敢鼓动百姓,我就对你不客气了!”
郑广宇毫不畏缩,当面申辩,情实言切,终令张作霖无言以对,也很佩服他的勇气。
张作霖虽出身草莽,没多少文化,粗话满口,但是他聪明绝顶,曾多次公开说不要糊弄百姓,“你糊弄老百姓,老百姓就糊弄你,到头来,老百姓反了,咱也就下台了”。所以,他听了郑广宇有理有据的陈述后,不再坚持,当即下令:康平土地按下等地标准征收亩捐,并实行三七扣,沙土、水塘全部扣除,免征地捐。
郑广宇敢冒危险,为民请命的壮举,大大减轻了全县人民的负担。他回县时,百姓夹道迎接,欢呼庆祝,场面十分热闹。不久,县人为他立德政碑,记述始末,颂德感念,以表永志不忘之情。
郑广宇还是清末民初康平有名的教育家,是康平教育荒漠的拓荒者之一。此前,康平多为私塾教育,虽有学堂,但是仅限城里,且学生极少。在他为民请命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一直主抓教育,悲悯康平教育的落后,不辞劳苦,奔走康平城乡,劝导平民子弟入学学习,很快形成“四乡立初等小学二十一所,学堂为之一兴”的局面,公办教育开始在乡村开花。
1915年,县立乙种农业学校、初级本科师范成立,他亲任乙种农业学校校长,兼任初级本科师范校长。其间,开创五年制初级本科师范教育,又连续开创三年制简易师范教育,创办培训原有塾师的塾师讲习所,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康平本土师资,为康平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1918年,鉴于康平文庙殿宇砖瓦残缺,雕绘褪色剥落的现状,召集开明士绅,募捐修复,文庙焕然一新。竣工后,在棂星门前勒石树碑,以志壮举。
从清末到民初的十几年间,他改造清末私塾,创建公立学堂;发展平民教育;创建师范、农职以及普通中学教育,改变了康平教育的落后面貌,开启教育拓荒的伟业。
德才典范王悦海
提起王悦海,知道他的人都会被他的德才深深折服,仿佛人间的美好品行都钟萃于他一身,他博得众多的赞誉。
他太过敬业,终积劳成疾,1931年突然来临的死神,将他33岁的美好华年,彻底击碎。他平生善言辞,诲人不倦,唯独离世如此仓促,不留只语片言,只用背影写下诀别:不必追。
如果人真的死而有魂,那么王悦海一定看到了,看到崇敬他的人们那万箭穿心的痛惜。
王悦海,1899年生于康平城郊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穷。或许他生来就注定在风雨中艰难前行,年少读书时,还必须抽空拾柴,挖野菜,割柳条编筐篓,以贴补家计。他的父亲受雇于程家菜园,放学后,他还常背着书包,跑到菜园替父亲做活。园主看他这么孝顺,心里喜欢,就时常送些蔬菜给他。
即使还小,即使饱受贫穷劳碌煎熬,他依然矢志学业,逐梦未来。他在日记中写道:“贫困不夺其志,困苦不累其心;适足以砺砥锋芒,使之无坚不摧。”
三更灯火,五更鸡鸣,他孜孜向学。五载寒窗,学业精进,毕业时名列榜首,获品端学粹嘉奖。
他在县立第一小学、县初级中学任教员、训育主任时,从不姑息恶习,注重品德教育。当时学生中富家子弟较多,奢靡之风泛滥,酗酒聚赌时有发生,他发现后召开大会,严词批评:“应束身自爱,刻苦向学,以期成为匡时救世,拯救祖国,复兴民族的干材。”嗣后,循循善诱,督促痛改,对屡教不改者,勒令休学,有了悔改决心,再准许复学。
因他教育有方,校风学风渐渐端正,博得了师生的广泛赞许与崇敬。
漫漫人生路,才学很重要,可是很多时候,人生拼的更是人品。那时,县教育总董杨森林赏识王悦海德才兼备,极力敦荐他任女子小学校长,而他极力敦荐的原因,是当时女子学校办学中出现了一个大问题。
民国初期,“男女不同学”,直至1925年,才在县城成立全县唯一的女子小学。入学者多为县城官绅富户女子,超龄者多,有些已在20岁上下,加之女教师多是从外地聘来的新女性,待人接物,与本地旧观念有所区别。开学二年,男女嫌疑顿生,一时飞短流长,以致一些学生退学,一些教师辞职,学校面临停办危机。
经杨森林极力敦荐后,全县绅商学农各界,也一致认为王悦海德才兼备,极力敦促他担此重任,解救危局。
1927年下半年,他任女子学校校长,在开学典礼上,他勉励师生:“敦品力学,束身自爱,立定脚板做人,挺起腰板走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肩负起百年树人的大计,弘扬女权……”
他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深孚众望,半年后校风整肃,学生成绩斐然,全县各界同声赞誉。自此,女子教育不仅得以生存,还逐渐在全县形成风气,男女同校、同班渐成自然,女子教育开始受到重视。据统计,小学女生由1925年的196人,发展到1931年的1197人。
1928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已近十年,偏远的康平也已被新思潮洗礼,王悦海毅然担起为女子师范教育拓荒,为女权运动开路的重任。他利用兼任教育会长的方便,在县行政会议、农商教联席会议上宣讲,取得了全县各界的支持,获得了知县、教育总董的批准,撞开了女子师范教育的大门,第一期24名新生于同年3月入学。他又几次去省里申请资金,兴建校舍。他放弃休假,亲自督工,共建两栋房22间,暑期结束就竣工。省里派人验收,核对账目,所拨公款,涓滴充公,无毫厘差错。
是年末,经康平知县、教育总董亲自署名推荐,省教育厅多方考核,发给王悦海成绩卓著奖状,并以张学良名义颁发“汉卿奖金”,这也是全县的莫大荣光。
王悦海心系教育,百般操劳,1931年春,身体日渐消瘦,深夜咳嗽不止,体力几不能支。7月,他抱病赴省参加中小学教科书研讨会,归途中,呕血数碗,呓语不断,送医院抢救无效,8月14日离世。
噩耗传来,各界惊惋。县长张维周主持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亲自宣读悼词:先生对康平教育事业,可谓鞠躬尽瘁,无负于民,有功于国。先生去矣,呜呼痛哉……学校师生痛哭失声,在场各界人士无不凄然落泪,送葬者络绎于途。
以后时光,常有门生弟子为他扫墓祭奠,德才余韵,流传康平教育界近百年。
简拾英华
张丕绩,1882年任康平知县,字次暄,天津宝坻人,戊辰科进士。
《康平县乡土志》政绩篇中圈点了几位“治绩可录”之人,第一位就是张丕绩。他任康平知县时,“设立学校,请设学额,谕令有子弟者延师教读”。又说他“听断清慎,所判词讼,两造俱服帖而去”,是当时公认的“政平讼理”。
《康平县志》载,“于清代文庙建造伊始,经知县张丕绩奏准拨公款兴建”。可见,康平赫赫有名的文庙,始建于张丕绩在任年间。
高暄阳,1897年任康平知县。《康平县乡土志》一句“公任康平三年,善政甚多”,给他的人生打下了颇多美好留白,他到底做了多少善事,多已散去无痕,却因了这句话,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他赴任之初,康平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公立学校秀水书院未完停工,他深悯文风不振,捐献了自己正俸之外的养廉银,修建书院,招收数十名儿童,入校学习。由于办学经费不足,请不起足够的师资,他亲兼书院山长(书院主持),不辞辛苦,每隔三五天,必亲到书院,免费给学生上课。
他在任期间,县内土匪猖獗,他力主剿匪,俘获吴玄智等多名匪首,并亲自开堂审理,录取讼词,依法严惩不贷。很快,县内治安整肃。
马俊显,吉林汉军统领。1900年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灾祸之年,当时俄军从北方侵入,大肆劫掠。正值此时,他在康平地界亲自主持招兵,在全县分设48个团,互相联络,共同保卫地面安全。
那年,各地州县几乎都被外国军队侵害,而康平没受到任何侵扰,这全是他的功劳。
李绍纲,康平南小陵人,是全县八大秀才中职位较高的。1907年开始,他任康平劝学所第一任总董,在“劝学、兴学、筹款办学、开新风尚”的办学宗旨下,四方奔走,八方疾呼,全县开始全面改造清末私塾,创建公办学堂。他力主发展平民教育,入学读书渐成全社会风尚。官办学堂由县城发展到乡村,打开了全县国民教育全面开花的局面,在13个学区创办21所初等小学堂,有1858名儿童入校学习。
自此,康平教育事业开始快速发展,他是当之无愧的康平教育拓荒者之一。
他学问高深,任县劝学所总董期间,于1909年与巡警总局董事徐芳共同编撰《康平乡土志》,记载了康平建置沿革、地理版图、山川河流、实业物产、人口宗教等多方面情况。
《康平乡土志》堪称康平志书的开山之作,当然,鉴于当时条件所限,其中记述尚显简略粗糙,但能在学风初兴之际,为康平留下这么珍贵的史料,实属难能可贵。
(本文原载《康平岁月》一书)
作者简介:
陈雅琴,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传记学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康平县纪实文学会会长,康平历史暨辽金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出版党史专著《烽火三年》,任沈阳出版社出版的几部书籍《康平岁月》主笔、《中国共产党康平县历史(第一卷)》执行主编并主写、《艰苦卓绝 奋斗不息(李涛同志革命工作生涯)》执行副主编并主写等。有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作品在各级报刊书籍上发表,有作品获各级奖励,出任县内多部书籍的编辑、校对及撰稿。
你若喜欢,请点下面专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