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处在沈阳和长春之间,是中长铁路的咽喉,占领四平就等于切断了沈阳和长春之间的联系,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此时,关于东北停战协定的谈判正在紧张地进行,为了挣取和平和证明我军在东北的地位,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了第一次四平作战。由于国民党军的美械重装部队还来不及进驻四平,所以守卫四平的是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拼凑的伪满残余武装、地主武装以及土匪,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结果可想而知,仅10个小时,东北民主联军部队就全歼四平守敌3000人,生俘刘翰东。
蒋介石对于此时的东北战局采取先军事,后政治的原则,企图打到松花江以南,与东北民主联军隔江对峙后,再谈停战,因此,蒋介石命令杜聿明不惜一切代价攻占四平。
对于攻克四平,打头阵的是国民党五大王牌之一的新一军。为了迟滞国民党军主力部队深入东北腹地,为东北解放区的建设争取时间,林彪决定死守四平,派遣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南下。可以说,二战四平的部队,无论是东北民主联军还是国民党军,都是在抗日战争中饱受洗礼的部队,每个士兵都具有良好的战斗素养。
国民党新一军在二战四平的战斗中损失重大,许多基层战斗骨干消耗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国民党军低估了东北民主联军守卫四平的决心,但主要原因是新一军军长孙立人远在美国参加会议,不在部队,整个部队是由郑洞国指挥,对新一军的情况并不了解,导致了新一军的作战存在一定的战术失误,士兵在四平攻坚作战的士气不足。
在二战四平中,东北民主联军的几个主力师建制被完全打烂,战斗骨干损失殆尽。一方面是我军对于运动战十分熟悉,而对于守卫四平这样的阵地战并不拿手,缺乏城市作战经验。另一方面,在我军基层士兵以往的观念里,国民党军无非是一些保安团和警察,根本没有见过国民党军正规的美械重装王牌部队,没有任何与这样高水平野战部队作战的经验。
一个四平,成为了众多精兵的绞肉机。虽然,二战四平以东北民主联军的失败而告终,但我军士兵成长得很快,部队战斗意志普遍顽强;而国民党军再也补充不上受过蓝姆伽特训的士兵了,从这一点上看,二战四平极大地消耗了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