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中央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战斗,因为“左倾”错误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也踏上了长征之路。不过,当时并不是所有的红军都参加了长征,也有一部分红军选择留守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比如今天我们要讲的杨采衡,就是当年的留守红军之一。那么,杨采衡的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



杨采衡出生于1909年,福建省连城县人。早年时期,杨采衡曾在英国牧师创办的小学读书,读书期间,他积极追求进步思想,渴望将来为国家与民族战斗。1929年,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转战闽西,受红四军影响,杨采衡报名参加了红军。

参加红军之后,杨采衡前往闽北等地秘密组织游击队,坚持游击斗争。1931年,他在一次秘密活动中不幸被捕,并被关入狱中。在狱中,杨采衡坚贞不屈,严守了组织的秘密。1933年,杨采衡出狱,恢复自由。年底,他加入了我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入党之后,杨采衡被派到闽东地区,担任了闽东红军西南团团长等职务,继续在闽东地区发展革命力量,坚持游击斗争,策应红军主力的反“围剿”。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杨采衡留守根据地,并成为闽中游击战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留守期间,杨采衡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与敌人斗智斗勇,保存了革命的火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基础上,南方八省的游击红军改编为新四军。1938年5月,杨采衡率领闽中红军游击队奔赴皖南,被编入新四军。

编入新四军后,杨采衡担任了军部教导总队军事教官、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特务团参谋长等职务,他活跃在皖南一带,在我党的领导下投身抗日救国的烽火狼烟当中。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包围了正在向江北转移的新四军,皖南事变爆发,杨采衡也经历了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期间,因为敌我力量悬殊,新四军血战数昼夜依然未能突围,最终只能分散突围。在分散突围阶段,杨采衡幸运突围成功,在这之后,他被调到新四军第二师,担任了师部参谋处教育科长等职务,继续为抗战倾尽自己的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采衡留在华东地区,担任了华东军区司令部参谋训练大队大队长、第三野战军第二纵队教导团团长等职务,参加了华东战场的主要战役。渡江战役后,杨采衡南下,参加了解放福建的战斗。

福建解放后,杨采衡留在漳州,新中国成立后,杨采衡担任了漳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后勤部训练处长等职务。1962年,他转业到地方,前往地质部,担任了地质部办公室第一副主任、水文地质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后,杨采衡也受到冲击,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但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党员的铮铮铁骨,坚信组织,凭借乐观顽强的精神,度过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1977年,杨采衡返回地质部岗位重新恢复工作,晚年他投身军事资料的整理与撰写当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1996年,杨采衡因病去世,享年87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