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蒋介石集团妄图削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中,新四军三个纵队9000余人除约2000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
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遭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过程中牺牲。在这场悲壮的事变中,三位纵队司令员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第一纵队司令员傅秋涛:突出重围后的传奇人生
傅秋涛,1907年出生于湖南平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入党参加革命。土地革命时期,傅秋涛在湘鄂赣地区积极参与革命斗争,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
1934年,主力红军长征后,他领导湘鄂赣边区军民坚持斗争,重建红16师,并将其发展壮大到5000余人,成为湘鄂赣边区的一支重要革命力量。
皖南事变爆发时,傅秋涛是新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领老1团、新1团和特务团共3000 多人,作为左路纵队踏上北移之路。
遭国民党突袭后,纵队唯一的电台被敌军炮弹炸毁,与新四军军部失去联系,情况万分危急。
关键时刻,傅秋涛当机立断,召开干部会议,迅速决定了突围路线,从云岭向东部进军。为了保证突围成功,他做出了艰难的抉择,将自己的妻子陈斐然留下照顾伤员,还忍痛把年幼的女儿寄养在农户家。
这一分别,便是多年,直到解放后,在各级党组织的关怀下,经过多方查询,13 岁的女儿才回到他们身边。
在傅秋涛的指挥下,第一纵队成为新四军中唯一成建制突围的部队,有 1000 多人突出重围,占成功突围新四军的大部分,为新四军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
皖南事变后,傅秋涛继续在新四军中任职,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七师副师长、第二纵队司令等职务,为新四军的重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他主要在鲁南地区工作,负责后方支援工作。他组织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支援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傅秋涛转为指导民兵工作,将自己丰富的战争经验传授给新时期的人民武装。他深切认识到民兵在反侵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主动请缨编写《中国民兵》,总结我国民兵斗争的事迹和经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55年,傅秋涛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1981 年 8 月,傅秋涛在北京逝世,终年 74 岁。
第二纵队司令员周桂生:血洒突围路的英勇烈士
周桂生1906年出生在平江县浊水乡丁溪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4月,他入党。从此,他的生命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7月,他参加平江起义后,他随部队来到井冈山。
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后,周桂生留守闽赣边根据地,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后,周桂生奉命奔赴皖南抗日前线,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他的名字让敌人闻风丧胆。
1940年11月,新四军第二纵队正式成立,它由新四军第三团(老三团)与新三团合编而成,也被称为“中路纵队”,周桂生担任纵队司令员。
国民党军队突袭时,周桂生率第二纵队肩负起掩护军直属队及教导总队突围的重任。
1月6日战斗打响,他率领部队与敌人一直激战至13日下午。13 日下午,军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当晚月亮升起为信号,开始向江北方向突围。周桂生接到命令后,迅速组织第二纵队分左右两路突围,他亲自率领右路八百余人,从石井坑西面向茂林方向突围。
第二纵队遭到国民党第108师、第144师、新7师的多次阻击,部队被打散,损失惨重。为了掩护军部机关,1月13日黄昏,周桂生亲临前线指挥战斗。最终,周桂生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35岁。
第三纵队司令员张正坤:狱中不屈,舍己为人的英雄
1898年,张正坤出生于浏阳县乌龙乡燕舞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10月,他入党。1933 年冬,他被选为出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前往中央苏区。会后,他留在中央苏区。
1934年5月,张正坤调任红18师53团团长,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同年8月,他随红六军团西征,参加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斗争。
张正坤还参加了长征,之后转战各地,职务也不断调整。1940年,江南新四军组编为3个新的支队,张正坤任第三支队司令员兼参谋长,转战江南,浴血抗战。
皖南事变中,张正坤在危急关头受命担任第三纵队司令员,组织部队突围。第三纵队由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与军部特务团合编而成,也被称为右路纵队。
1月4日傍晚,张正坤指挥第三纵队离开云岭开始突围。部队在战斗中伤亡惨重,他在战斗中重伤被俘 。国民党顽军将他作为 “要犯” 囚禁于江西上饶集中营七峰岩监狱,在狱中,敌人对他进行了游说诱降、刑讯折磨和死亡威胁,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
他组织狱中被俘难友同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1941年夏,张正坤组织被俘战友们越狱,在越狱过程中,他为掩护难友脱险,挺身而出,吸引敌人的火力,最终壮烈牺牲,时年43岁。
傅秋涛、周桂生、张正坤三位纵队司令员,在皖南事变发生后,他们的结局虽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功绩和精神,都将永载史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