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发起代号"闪电突袭"的跨境军事行动,进入库尔斯克州领土。此举旨在开辟第二战场,减轻顿巴斯地区的防御压力,并切断俄军补给线。
乌军投入精锐作战单位,包括经北约训练的第4装甲旅、第28机械化步兵旅及特种作战部队。装备包括西方援助的德制"豹2"主战坦克、美制"布拉德利"步兵战车,以及"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系统。战术无人机编队提供实时情报与精确打击能力。
战役初期,乌军取得战术成功,突破俄军边境防线,一度推进至库尔斯克州核心区域,深入俄领土约30公里。目标是切断主要铁路干线与公路网络,并建立前沿指挥所。
乌方采用小规模机动单位分散突进,规避俄军主力防御阵地,先遣部队占领数个战略要地与交通枢纽。装甲部队沿预定路线快速推进,试图形成包围态势,切断库尔斯克地区俄军退路。
俄方迅速调动战略预备队,包括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主力与空降兵第76师,形成多层次防御体系。俄军电子战部队展开大规模干扰行动,瘫痪乌军通信网络与指挥系统,导致前线部队与后方指挥所失去联络。
突入俄境的先头部队遭遇俄军预设防线与火力网覆盖,伤亡剧增。补给线被切断后,弹药与燃料告急,多支装甲部队因燃料耗尽而丧失机动能力,成为俄军火力打击目标。
库尔斯克反击行动进入第十七日,战况恶化。俄罗斯发布通报称,乌军在库尔斯克方向累计损失超过6.2万人,其中包括约3万名精锐部队官兵。
近期,乌军伤亡人数迅速增长。俄军火力打击消灭乌军510余人,摧毁3处前沿指挥所、1座弹药库及一处物资集散中心。第4装甲旅遭受打击,该部队装备有西方先进武器,曾在哈尔科夫防御战中表现突出。
第28机械化步兵旅在突入俄军纵深后遭遇包围,在缺乏空中支援的情况下,连续突围失败。该旅损失坦克编制的76%,幸存坦克不足10辆。步兵战车损失率高达82%,重型火炮系统几乎全军覆没。
乌军在这一方向阵亡与重伤人数超过58550人,其中包括多名高级指挥官。主战坦克损失350辆,约占乌军现役坦克总数的四分之一;步兵战车254辆;自行火炮系统187套;多管火箭炮23套;防空系统15套。
乌军损失的装备包括西方援助的多套先进武器,这些系统短期内难以补充。"豹2"主战坦克损失28辆,约占德国援助总数的三分之一;美制"布拉德利"步兵战车损失41辆;法制"凯撒"自行火炮损失9辆;"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系统损失4套,削弱乌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乌军装备损失严重程度超过人员伤亡,反映出乌方在库尔斯克行动中采取"装备优先撤离,人员断后"的战术。俄军电子战系统对卫星导航的干扰,使多支装备撤离部队误入伏击区,加剧损失。
2月17日,一支由高级军官率领的突围部队在穿越边境时遭遇俄军伏击,多名高级指挥官伤亡。乌方最高军事指挥官亲自带队,试图从被包围的库尔斯克战区撤离时遭遇打击。
失去核心指挥层后,乌军作战体系呈现碎片化状态,各作战单元之间协同能力下降。前线指挥官缺乏统一指令,被迫依靠本能与经验进行战术决策,导致多处战线出现指挥混乱。
指挥系统崩溃后的24小时内,乌军伤亡率上升,装备损失率上升。多支被包围部队在缺乏统一指挥的情况下各自为战,突围行动失败。战场监测系统捕捉到多次未经协调的突围尝试,多数以失败告终。
该打击造成乌军指挥层断层现象。中高级指挥官损失严重,战术经验丰富的军官数量锐减。乌军作战指挥能力恢复至正常水平可能需要时间,这为俄方提供战略窗口期。
指挥体系受损还导致情报收集与分析能力下降,战场态势感知模糊不清。多支部队因缺乏准确情报,误判敌情,陷入不利态势。例如,第92机械化旅误判敌情,导致防御部署出现漏洞,损失过半。
2月9日,俄国防部宣布库尔斯克地区战事结束,俄军控制战场态势,突破乌军构筑的防线,收复被占领土。乌方跨境军事行动失败,战略意图未能实现。
库尔斯克战役对乌军东部战线产生影响。东部防线作战能力削弱,可投入战场的机动部队数量减少;乌军或被迫重新部署战略重心,放弃次要方向以加强防御阵地;装备与人员损失短期内难以补充,防御纵深面临压力。
乌军不得不收缩防线,放弃部分前沿阵地,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点。多处前线出现战术撤退现象,包括巴赫穆特以东地区、阿夫杰耶夫卡周边高地以及扎波罗热北部地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