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集中兵力围攻红军城,据称兵力是乌军的三倍,乌军第59机械化旅的防线至关重要。红军城战区近日战火不断,成为俄乌冲突的焦点。该地区战略位置重要,控制着通往多个关键城市的交通要道,双方均投入大量兵力争夺。2月中旬以来,战事复杂,多条战线同时展开。
在北部皮什查内方向,乌克兰军队展开攻势,攻克关键村庄,对俄军在该区域形成的突出部构成威胁。乌军快速推进迫使俄军调整防线,应对侧翼压力。同时,在东南战区,乌军渗透至达钦斯克东部地区,通过火力打击和战术突袭,削弱俄军的防御体系。这些进展为乌方提供战术优势,但维持这些战果面临挑战。
俄军在库拉霍夫方向的安德烈耶夫卡地区取得进展。通过集中兵力,俄军迅速攻占村庄中心区域,并向西部推进。俄军已控制该村庄约70%的区域,并建立前沿阵地。
皮什查内地区的态势呈现分割状态:乌军掌控北部大部分区域,建立多层防御工事;俄军坚守村东3号矿区,将其变为堡垒。在安德烈耶夫卡战区,情况激烈。2月16日,俄军第114旅发起攻势,沿主干道西进800米,同时沿北部公路向西推进达1.3公里,试图钳击乌军。
红军城周边区域的制高点争夺激烈,控制这些高地意味着获得观察和火力优势,因此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近期战况,在东部高地,俄军突破乌军第47步兵旅的防线,在西部,乌军第59机械化旅抵抗,阻止俄军的推进。
空中,无人机战已成为常态。双方每天发射大量侦察和攻击型无人机,相互进行火力侦察和打击。地面战场则呈现多点爆发态势,频繁的炮击和装甲冲突频繁。
俄罗斯集结27个旅级作战单位投入战斗,总兵力超过5万人。装备配置方面,俄军部署350余辆各型坦克、800多辆装甲运兵车以及540余门各型火炮,火力充足。参战部队包括俄军第8集团军主力、部分精锐空降部队单位以及海军陆战队特遣分队。
乌克兰在该地区部署7个旅,总兵力约6万人。尽管数量上略占优势,但乌军面临分散防御压力,需要在多条战线同时应对俄军攻势。乌军部署包括多支受过西方训练的突击旅和空降兵部队,这些部队装备有西方提供的新式武器系统,但在持续作战能力方面受到限制。
在红军城核心地区,俄军兵力约为乌军的2.5倍,这种兵力差距在某些关键节点达到3倍以上。这种兵力优势使俄军能够实施多点突破战术,迫使乌军不断调整防线,陷入被动。
装备质量与数量对比也存在差异。俄军凭借火力优势和后勤补给链,能够维持持续的火力压制。其装甲部队配备T-90M和升级版T-72B3M主战坦克,火力支援系统包括TOS-1A重型火箭炮和2S19自行榴弹炮,这些武器系统在城镇战中展现出强大破坏力。
乌军得到北约国家提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支持,包括M777榴弹炮、HIMARS多管火箭系统以及各类反坦克导弹,但面临弹药短缺问题。前线指挥官反馈,高科技武器系统的维护困难加剧乌军的战场压力,部分西方提供的装备因缺乏备件而无法有效发挥作战能力。
双方在电子战和信息战领域的投入也不断升级。俄军部署多套R-330Zh"黄蜂"电子战系统,干扰乌军通信网络和无人机操控系统。乌方依靠分散化指挥系统和北约提供的抗干扰设备维持前线指挥能力,但仍面临挑战。
红军城战区的战术对抗特点鲜明,双方均根据自身优势制定作战策略。俄军采取"侦察-打击"一体化作战模式,大量部署无人机和特种侦察机对乌军阵地进行监视,一旦发现目标,立即通过火炮和火箭炮系统实施打击。
俄军作战指挥效率提升,从发现目标到完成火力打击的时间周期已缩短,提高火力利用效率。地面攻势方面,俄军装甲部队采取三面包围策略,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对乌军防线形成挤压,同时派出小型机动部队切断乌军后方补给线,试图形成包围。
乌军利用城市地形优势,将地下室、废墟建筑改造为防御工事,布设反坦克雷区和伏击点,开展巷战。乌军的夜间作战能力有所提升,装备西方提供的夜视设备的小型突击队经常在夜间对俄军阵地实施突袭,扰乱俄军后勤和指挥系统。
俄军依赖其绝对火力优势压制乌军防御,平均每天向红军城地区发射大量炮弹,火力密度高。同时,俄军调整装甲突击战术,不再采用大规模装甲集群冲锋,而是分散成小型战斗群,配合步兵协同作战,减少反坦克武器造成的损失。
乌军凭借其灵活多变的战术体系进行抵抗,构建多层次、纵深防御系统,但其反攻行动受挫。即使是受到北约专业培训、装备先进武器的乌军第155机步旅,在持续高强度作战中也出现战斗力下降现象,该旅在最近一次激战中有士兵脱离战斗岗位。
双方均加大电子战和无人机对抗力度。俄军部署多套移动式电子干扰系统,压制乌军无人机活动和通信系统。乌军采取分散式指挥结构,提高抗干扰能力,但其战场协同效率受到影响。
无人机战术创新是此次战役的特点。俄军将小型FPV自杀式无人机编成打击小队,针对乌军装甲车辆和工事实施打击。乌军则广泛应用商用无人机改装成炸弹投放平台,对俄军指挥所和后勤中心进行打击,双方对抗激烈。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