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西北部边境地区传来炮火轰鸣声,随后战火迅速蔓延至整个边境线。双方在数小时内投入大量兵力,库尔斯克地区的多个战略要点同时爆发激烈交火,别尔戈罗德以南30公里处的交通枢纽争夺激烈。
俄方在此次行动中投入约10万军力,其中包括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二近卫摩托化步兵师等部队。俄军出动500辆T-90主战坦克,这些坦克配备“通道-M”主动防护系统,可拦截来袭反坦克导弹。俄军还部署800门各型火炮,包括2S19“槭树”152毫米自行榴弹炮和TOS-1A“太阳神”重型火箭炮系统,以及200架作战飞机,其中包括苏-35战斗机和苏-34战斗轰炸机。
战役初期,俄军采取北、东、南三方向同时发起进攻的战术部署。北方战线由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主攻,东线由第二近卫摩托化步兵师负责突破,南线则由空降部队实施包抄。这种三面夹击的战术旨在形成对乌军的包围态势,切断其后勤补给线和可能的撤退路线。
乌方在获知俄军集结后,调集约8万兵力进入防御阵地。乌军在库尔斯克地区构筑三道纵深防线,第一道防线主要由反坦克壕沟、混凝土碉堡和地雷阵组成;第二道防线设置多个火力点和装甲部队集结区;第三道防线则是最后的战略撤退保障线,沿途布设大量反坦克武器系统。
乌军主要依靠西方援助的装备,包括约300枚“标枪”反坦克导弹和200枚“毒刺”防空导弹。乌军还在关键地段部署M777榴弹炮和HIMARS多管火箭炮系统,用于实施远程火力支援。
战役开始后的48小时内,双方在库尔斯克西北部的卡拉恰地区展开争夺。俄军装甲部队在空军掩护下试图突破乌军第一道防线,乌军则利用地形优势和反坦克武器进行抵抗。截至2月17日,俄军已经在多个突破口取得进展,突破乌军第一道防线,并向纵深推进约15公里。
随着战役进入第二阶段,俄军各个方向的进攻部队开始协同行动,逐步形成对乌军的包围态势。北方战线的俄军装甲集群突破乌军设置的反坦克区域,向东南方向推进25公里,切断乌军前沿部队与后方的重要补给线。东线俄军也取得突破,攻占一处战略高地。
俄军出动苏-34战斗轰炸机和苏-35战斗机,对乌军防御阵地实施超过500次的打击。俄方公布的战场数据显示,这些空袭摧毁乌军30个关键防御据点,包括指挥中心、弹药库和通信中继站。在库尔茨地区的空袭行动中,俄军使用KAB-500导向炸弹,对乌军的装甲集结区实施打击。
俄军特种部队小分队深入乌军防线后方,切断各部队之间的联系。第三近卫摩托化步兵师的机动部队向前推进,占领多个战略交通节点。俄军工程部队快速排除障碍,为后续重装备部队前进开辟通道。
面对日益紧缩的包围圈,乌军进行抵抗。乌军在多个关键地段组织反击。在东北部的库皮亚第三防线,乌军装甲部队实施一次反冲击,一度突破俄军防线,但因兵力不足而被迫撤回。
乌军曾组织5次小规模的突围行动,试图打开一条撤退通道,但被俄军拦截并击退,约1500名乌军士兵和50辆装甲车试图从南线突围,但在遭遇俄军火力封锁后,损失惨重,放弃突围。
在库尔斯克西南部的某高地争夺战中,双方展开争夺,控制权在48小时内交替变换达7次。这处高地因其战略位置重要,成为双方必争之地。在最后一次争夺中,俄军投入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在炮火支援下控制该高地。战地医院的统计显示,仅在这一高地争夺战中,乌军就有约500人伤亡,装备损失。
随着战局的发展,俄军包围圈逐渐缩小,包围圈面积已从最初的约850平方公里缩减至不足200平方公里。被包围的乌军处境艰难,补给线被切断,弹药和燃料短缺,战斗力下降。
此次战役中乌军确认死亡人数达3万,还有约2万名乌军士兵在战斗中受伤,其中重伤者占比达到40%。
库尔斯克包围区内的战场遍布乌军装备残骸。乌军在此次战役中被摧毁的主战坦克达400辆,约占其在该地区部署总数的80%。装甲车辆损失达600辆,其中包括西方提供的布拉德利步兵战车和“黄蜂”装甲运兵车。乌军还损失火炮系统和防空设备,包括15套S-300防空系统和12套“山毛榉”防空系统。
俄军情报系统通过电子侦察手段,定位乌军前线指挥中心的位置。随后,俄军出动精确制导武器,对该指挥中心实施突袭,乌军最高统帅被俘。该指挥中心内的5名高级将领也全部被俘,其中包括两名军团级指挥官和三名师级指挥官。
失去高级指挥层后,前线乌军各部队之间的协调能力下降,战场指挥出现混乱。多个部队在失去统一指挥后各自为战,防线崩溃。
俄军电子战部队对乌军的军用通信频段实施干扰,使得前线部队无法与后方建立有效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乌军各部队不得不使用民用通信设备,暴露自身位置。
俄军对乌军的补给线路实施打击,摧毁多个关键物资集散点和燃料库。一份前线战况报告显示,在战役最后阶段,被包围的乌军部队弹药储备已降至警戒线以下,许多装甲车辆因燃料耗尽而被迫废弃。
由于伤亡人数远超预期,前线医疗设施超出负荷。许多轻伤员无法得到及时治疗,部分重伤员因为无法撤离而错过最佳救治时间。仅在战役的最后三天,就有约800名乌军伤员因延误救治而死亡。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