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库尔斯克地区战事升级,俄军凌晨突袭,强渡季姆河,突破乌军在法纳谢夫卡村的防线。俄军采用工兵夜间架桥,特种侦察部队确认火力点,主力在火炮掩护下强渡的复合战术。
据报道,作战不到4小时,乌军受创严重,交战区遗弃大量装备,包括美制M777榴弹炮、瑞典CV90步兵战车和乌克兰改装装甲车。侦察显示,乌军精锐部队受损,包括第25空降旅和第92机械化旅分队。
侦察兵情报显示乌军防御存在薄弱点,河流水位低,利于强渡。俄军首次实战应用新型热成像无人机集群,于黑暗环境定位火力点与人员集结区。
俄军集中火力,采用“多层次、全方位”配置,迅速瓦解乌军防御。前线指挥官机动突击,利用火力打击窗口占领要点,切断乌军增援。“火力+机动”提升俄军作战效能。
乌军损失西方装备,包括德制豹式坦克、英制“挑战者”坦克和美制“布雷德利”战车,被俄军反坦克导弹和精确制导炮弹摧毁。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表现不佳,至少8辆被毁或遗弃。
乌军兵力损失严重,伤亡超2.7万,包括经验丰富的军人和受西方训练的特战人员。第92和第44机械化旅在俄军火力下与总部失联,约2000人失踪,可能被包围或歼灭。
乌军未能准确评估俄军防御与火力配置,贸然于不利气象下进攻,导致空中支援受限,装甲机动性下降。装备使用训练不足,无法发挥西方武器性能。
特种部队夜间渗透哈尔科夫边境,目标是地下指挥所。部队远距离高空跳伞,利用导航设备滑翔至目标区,规避防空系统。
突袭历时37分钟,特种作战人员利用热成像和声波探测器定位入口,爆破入侵,运用室内战术,控制火力交换。行动摧毁战略通信枢纽,中断战区部队指挥72小时。
同时,库尔斯克出现电子战场景。第79旅突袭时遭遇电子干扰,无人机、通信设备和夜视设备失效,导致协同作战计划取消。可能是新型电磁脉冲武器导致。
电子战能力提升引关注,采用量子干扰技术,针对不同频段设备干扰,同时保证己方通信。代表电子战技术突破,为传统武器提供应用。
特种作战与电子战结合是现代战场关键,精准打击与区域拒止能力结合,影响战场态势,削弱指挥控制,打击敌方士气。
非对称作战应用反映现代战争变革,精确打击、信息优势和电子控制是胜负核心。谁掌握技术优势和战术创新,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近期实践表明,特种作战与电子战协同运用可改变战场态势,打击敌方指挥系统和瘫痪技术装备,即使兵力劣势,也能实现局部优势,进而影响战局。
库尔斯克东南爆发会战,局势恶化,守军面对优势兵力与火力节节败退。攻击方集结超5个师,火力密度达最高水平。
突破前,攻击方持续火力准备72小时,每小时超6000枚炮弹,形成“火力饱和”。摧毁防御方工事系统,包括掩体、壕沟和雷场。
火力准备后,攻击方投入超450辆坦克和800辆装甲车组成突击集群,形成5:1兵力优势。采用楔形突击队形,三方向穿插,切断防御方增援。装甲集群后跟随机械化步兵,负责清剿和巩固占领区。
面对力量对比,防御方司令下达撤退令。但撤退路线被切断,大部分部队未能脱离,损失约65%有生力量和80%重装备,多个要点失守。
战役失败在于防御方战略评估失误,低估攻击方,未能及时调整防御,过度依赖固定工事,机动性不足,情报获取劣势。
攻击方成功在于“火力-机动-火力”节奏,利用火力创造突破,用高机动性占领地形,再用火力阻断增援,瓦解防御体系。
战役可能长期影响战区态势,攻击方获地理优势,打开战略空间。防御方损失人员装备和士气,限制反攻,为攻击方创造机会。
双方将重新评估战略目标和资源配置。攻击方可能利用胜利调整部署,为下阶段行动创造条件。防御方则面临重建防线、整合力量和重新规划战略目标。这场以10倍火力优势和5倍兵力横推为特征的战役,不仅改变局部,更可能影响整个战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