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好,不要攻击,我们是友军。”
寒风凛冽的朝鲜战场,奥登中校扯着嗓子,对着前方一群身着南韩军装的人喊道。
他本以为这句喊话能换来友好回应,大家一起交流情报,再奔赴各自任务地点。
哪晓得,回应他的是一阵密集枪响。
奥登中校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置信。
“这是咋回事?友军怎么还打起来了?”
还没等他想明白,一颗子弹就结束了他的性命。
荷兰士兵们瞬间乱成一锅粥,他们完全没料到,这场看似简单的会合任务,竟变成了一场噩梦。
短短 20 分钟,这支原本自信满满的荷兰军队就被打得七零八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 “友军” 会对他们痛下杀手?背后又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出兵朝鲜:荷兰的小算盘
二战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战争给荷兰带来的创伤却久久难以愈合。
曾经在海洋上称霸一时的荷兰,此时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工厂倒闭,失业率飙升,大量民众生活困苦。
在国际舞台上,荷兰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沦为了一个二流国家,在很多国际事务中都只能仰人鼻息。
美国作为二战后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950 年,美国纠集了一众盟友,组建 “联合国军” 介入朝鲜战争。
荷兰政府看到了这个 “机会”,他们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一方面,荷兰在经济上对美国有着严重的依赖,参加这场战争,能够讨好美国,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援助和支持,帮助国内经济复苏;
另一方面,荷兰也想借此机会在国际舞台上重新找回昔日的荣耀,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而且,荷兰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充满了轻视。
在他们的认知里,中国历经多年战乱,国力虚弱,军队装备落后,根本无法与他们这些西方强国相抗衡。
他们认为,加入这场战争,不仅不会有太大的风险,还能轻松捞取好处。
于是,荷兰政府经过一番讨论,决定派遣一支 1000 多人的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这些士兵们在国内经过了短暂的训练,便踏上了这片陌生而又危险的土地。
他们装备着当时先进的武器,包括美式的步枪、机枪和火炮,还配备了较为先进的通讯设备。
他们怀揣着对战争的美好幻想,以为自己即将踏上的是一场轻松的胜利之旅,却不知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残酷的噩梦。
第四次战役
在朝鲜战争的前三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术,给美军及其联军以沉重的打击。
美军怎么也没有想到,装备简陋的中国志愿军,竟然能够在战场上与他们打得有来有回,甚至还占据了上风。
这让美国这个自诩为世界霸主的国家感到颜面尽失,他们决心要挽回前三次战役的颓势。
1951 年 1 月 25 日,美军发动了第四次战役。
他们调集了大量的兵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最新式的坦克、飞机和火炮,企图凭借强大的火力重新夺回战场的主动权。
美军的指挥官们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们打算先集中兵力突破志愿军的防线,然后向纵深推进,将志愿军一举消灭。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长时间的作战,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后勤保障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粮食、弹药和药品等物资的供应十分紧张。
由于朝鲜的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加上美军的狂轰滥炸,物资运输变得异常艰难。
很多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中忍饥挨饿,却依然坚守在阵地上。
志愿军的指挥官们深知当前的形势严峻,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 “西顶东放” 的作战方针。
在西线,志愿军以顽强的防御顶住美军的进攻;
在东线,则故意示弱,诱敌深入,然后寻机反击。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决策,既要承受住美军强大的火力攻击,又要把握好反击的时机。
美军看到志愿军在西线的顽强抵抗,误以为志愿军的主力都集中在西线,于是更加疯狂地进攻。
而在东线,志愿军的主动退让让美军误以为有机可乘,他们加快了推进的速度,却不知道自己已经一步步陷入了志愿军的包围圈。
为了扩大战果,美军要求荷兰军队参与战斗,命令他们尽快赶到横城与美军会合,打算以横城为据点,对志愿军发动更大规模的反攻。
横城反击战
志愿军的指挥官邓华,是一位经验丰富、足智多谋的将领。
他从战争一开始就密切关注着美军的一举一动,对美军的作战特点和弱点了如指掌。
在第四次战役中,他敏锐地察觉到美军虽然在正面战场上火力强大,但侧翼和后方的防御却存在着巨大的漏洞。
邓华决定利用这个漏洞,发动横城反击战。
他精心策划了作战方案,派遣第 39 军 117 师的 7000 精锐部队,穿越战场,向敌人的后方发起攻击。
这是一步险棋,117 师需要在敌人的包围圈中穿插前进,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
但邓华相信,117 师的战士们一定能够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117 师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起来。
为了避开敌人的侦察,他们选择在夜间行军。
夜幕笼罩着朝鲜大地,寒风呼啸,战士们背着沉重的装备,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定和决心,虽然不知道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但他们毫不畏惧。
然而,朝鲜的地形复杂多变,山峦起伏,道路崎岖难行。
117 师的 351 团在行军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意外地走错了路。
当他们发现这个错误时,天已经快要亮了。
团长心急如焚,他深知一旦天亮,部队就会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面临被围攻的危险。这样的失误,让团长十分的惊慌。
就在团长和战士们焦急万分的时候,他们迎面碰上了从前线溃败下来的南韩军人。
这些南韩军人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士气低落。
看到他们,351 团的战士们灵机一动,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们心中形成。
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凭借着英勇的战斗精神和出色的战斗技巧,很快就制服了这群南韩军人。
战士们扒下南韩军人的军装,穿在自己身上。
他们知道,这是他们摆脱困境的唯一机会。
有了南韩军装的掩护,他们就可以在敌人的后方自由行动,寻找战机。
阴差阳错的相遇
荷兰军队这边,奥登中校带着士兵们正朝着横城的方向前进。
奥登中校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他想着等和美军会合后,一定要好好表现,让美军看看荷兰军队的实力。
他不停地向身边的士兵们吹嘘自己的军事才能和辉煌战绩,士兵们虽然表面上在听,但心中却有些不以为然。
队伍在行进过程中,奥登中校突然看到前方出现了一队身着南韩军装的人。
他丝毫没有警惕,反而心中暗自高兴,觉得这是个和友军交流的好机会。
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军装,大步走上前去,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
“嘿!朋友,你们好啊!我们是荷兰军队,正要去和美军会合呢!”奥登中校用英语热情地打招呼。
他本以为会得到对方友好的回应,可没想到,回应他的却是一阵冰冷的枪声。
“这是怎么回事?你们为什么开枪?我们是友军啊!”他大声喊道,但他的声音很快就被枪声淹没。
荷兰士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
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眼前的 “友军” 会突然翻脸。
士兵们慌乱地寻找掩体,有的躲在石头后面,有的趴在地上,还有的试图拿起武器进行反击,但他们的动作显得十分慌乱和不协调。
351 团的战士们看到荷兰军队毫无防备地靠近,心中暗自高兴。
他们等的就是这个机会,随着一声令下,战士们迅速端起手中的武器,向荷兰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的枪法精准,每一颗子弹都带着复仇的怒火,射向敌人。
奥登中校试图组织士兵进行反击,但他的声音被枪声掩盖,根本无法传达给士兵。
他看到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突然,他感觉到胸口一阵剧痛,低头一看,只见自己的胸前鲜血直流。
他的眼前渐渐模糊,身体也慢慢地倒在了地上。
荷兰士兵们看到指挥官倒下,瞬间军心大乱。
他们失去了战斗的意志,纷纷举手投降。
仅仅 20 分钟,这场战斗就以荷兰军队的惨败告终。
荷兰士兵们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 “友军” 会对他们发动致命攻击。
掩埋60年的真相
横城战役惨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荷兰国内,荷兰政府和军方顿时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军队会在战场上遭遇如此惨败。
更让他们担心的是,这个消息一旦公开,将会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引发民众的恐慌和不满。
当年,荷兰政府决定派兵参与朝鲜战争时,国内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很多人反对这场战争,认为这是一场不必要的战争,会给荷兰带来巨大的损失。
如今,战争的惨败证实了他们的担忧,政府和军方害怕承担责任,于是决定隐瞒真相。
他们用 “轻微损伤”“战略性撤退” 等虚假的言辞来掩盖惨败的事实,将这场战争的真相深深地掩埋了起来。
这一藏,就是整整 60 年。在这 60 年里,荷兰民众对这场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他们被蒙在鼓里,以为荷兰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直到 2013 年,根据荷兰国家档案馆的三十年解密规则,这份被尘封的档案终于重见天日。
在国内退役军人协会的不断努力和压力下,荷兰首相吕特终于公开了这次战役的全部情况。
在横城战役中,荷兰军队伤亡惨重。荷兰派出的 819 人步兵营,伤亡达 768 人,伤亡率高达 93.8%。
真相大白后,荷兰国内一片哗然。人们对政府当年的隐瞒行为感到愤怒和失望,同时也对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士兵表示哀悼和敬意。
这场战争的真相,终于在 60 年后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