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一些曾在纳粹德军服役的东欧国家居民,在给美国人占领军打杂一段时间后,得以以难民的身份移居美国,其中的少数人在朝鲜战争中又被美军征用,与我中朝联军作战,曾在朝战美军第2步兵师服役的拉脱维亚人古纳尔斯·斯托普尼克斯就属于这样一个极为特殊的冷门群体。
古纳尔斯·斯托普尼克斯
古纳尔斯·斯托普尼克斯(Gunars Stopnieks),1927年7月22日出生于拉脱维亚东北部小镇阿卢克斯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拉脱维亚先后被苏联和纳粹德国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在当地的亲德组织的鼓动下,很多拉脱维亚年轻人都参加了纳粹德军辅助部队或是臭名昭著的党卫军。古纳尔斯也不例外,因为1944年7月28日他参军时才刚满17岁,所以被分配到纳粹德国空军的地面辅助部队服役。
二战结束后,美英西方盟军一共俘虏了两万多名曾在纳粹德军当兵的拉脱维亚人,其中的大多数人被释放后都被移交给了苏联。而古纳尔斯的运气则相对较好,当时美军因为大量人员都复员回国,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便开始从被俘德军中的东欧各国居民中招募人手组建辅助部队,1946年4月,首个由曾在德军服役的拉脱维亚人和爱沙尼亚人组成的警卫连队在默克菲尔德营地组建,古纳尔斯也在其中。
负责带队的美国军官对这支纪律严明、秩序井然、军事经验丰富的波罗的海部队评价非常好,于是两个月后便将其调到纽伦堡,并在半年后将其正式纳入驻德美军编制,该连队的任务包括守卫油气田设施及其他军事设施,甚至包括到审判德国战法的纽伦堡法庭执行警卫任务。该连队被称为维斯特斯少校(Virsais Viesturs)警卫连,代号第8920部队,编制为150人,总共有8名军官和272名拉脱维亚士兵在该连队服役。
维斯特斯少校警卫连成立后接受检阅
古纳尔斯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份工作并不辛苦,但需要负起责任。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重大事件都离不开拉脱维亚人的参与,正在纽伦堡进行的所谓战犯审判,向我们提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胜利者不会被审判。所以法官们对发生在利特内、巴尔特泽斯和卡廷森林的那些事情根本不感兴趣。关押德国人的监狱内部的安全由一队爱沙尼亚警卫负责,我们这些来自维斯特里亚的拉脱维亚人则守卫着监狱的围墙和法院大楼。”
维斯特斯少校警卫连的存在一直维持到了1964年,美国在当年削减了驻欧洲武装部队的人数,许多非美国人军事辅助部队被解散,当年6月30日,这个波罗的海连队正式不复存在。而古纳尔斯在该连队服役了三年后,于1950年获得了全家移民美国的资格。
在警卫连服役期间的古纳尔斯
1950年10月,随着朝鲜战争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美军开始紧急招募更多的预备役人员,已经成为美国公民的古纳尔斯居然也收到了美国军方发来的征兵通知。1951年2月,在完成了新兵基础训练后,古纳尔斯于3月21日被派往韩国,并被编入美国陆军第2步兵师23步兵团3营L连。此时正值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在这次战役初期一个月的激烈战斗中,古纳尔斯所在的那个排伤亡很大,当初排里的20多人到5月初仅剩2人还留在一线作战。
1951年5月25日夜,古纳尔斯与战友们搭乘装甲车,对志愿军后方的一个集结点发起袭击,志愿军方面也针锋相对地集结了一个营的兵力,天亮后在迫击炮火的支援下,对美军发起反击。战斗打响后不久,一枚流弹从侧面击中了古纳尔斯的身体,他也因此得以撤下战场,并在两天后被空运到日本大阪的一家军医院治疗。
1951年8月23日,古纳尔斯伤势痊愈后返回部队报到,并被调入团属侦察队,仅仅在三个星期后,他当初所在的老部队——第23步兵团3营L连——就在一次夜间遭遇战中被志愿军几乎全歼,可以说他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而团属侦察队的驻地则在一处相对不那么激烈的对峙线上,所以古纳尔斯在朝鲜战场上的最后几个月都是几乎在平静中度过的。
1996年警卫连的拉脱维亚老兵们在加拿大聚会
1951年12月31日,古纳尔斯在朝鲜战场上服役了九个月后,得以复员回家,并得到了一枚战斗步兵徽章的嘉奖。在度过了50多年的平静生活后,2003年12月29日,古纳尔斯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亨内平县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家中去世,终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