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情简介 ★
2010年,钱某在郑某经营的酒店住宿用餐,累计欠下2万元费用。十余年间,郑某虽然多次催讨,但钱某仅偿还了500元,剩余19500元始终未结清。2025年,郑某无奈诉至法院,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追回这笔“陈年旧账”。案件受理后,如何化解双方多年积怨、实现案结事了,成为法官面临的关键挑战。
法院调解
“隔空对话” 打破僵局
受理案件后,法官发现钱某没有前来开庭,得知其身处外地,为快速化解矛盾,法官主动通过电话联系钱某,耐心倾听其诉求。钱某坦言认可欠款事实,但因收入不稳定,希望原告郑某能够再宽限一些时间。
“云端调解” 促进双赢
法官随即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当庭组织双方“线上调解”。一方面向钱某释法明理,强调逃避债务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引导郑某换位思考,体谅钱某的经济压力。通过几番协商,郑某主动将最终还款金额降至15000元,钱某也承诺于次月底前一次性还清。最终双方在线确认了调解协议,这场纠缠十余年的纠纷仅用几小时便圆满化解。
法官提醒
1.及时维权,避免“账变陈”
债权人应当在诉讼时效内积极主张权利,留存催款记录、欠条等证据,防止因时间久远增加维权难度。
2.调解优先,实现“软着陆”
对于债务人确暂无偿还能力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调解,通过灵活协商减少损失,避免“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
3.善用科技,破解“见面难”
借助电话、微信视频等线上手段,异地当事人可“足不出户”解决纠纷,既节省时间、经济成本,也可降低矛盾激化风险。
本案通过“电话沟通+视频调解”的模式,将冰冷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有温度的矛盾化解实践,既维护了债权人合法权益,也为债务人保留了生活空间,生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
供 稿 | 朱亦君
编 辑 | 周文俊
校 对 | 王 萌
审 核 | 吴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