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雍正生母乌雅氏(也写作吴雅氏)及她的族人,原本是地位不高的包衣旗人。康熙皇帝去世后,雍正继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九日,雍正皇帝将自己生母的亲族,编入正黄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十四佐领,由雍正的亲舅舅伯起管理。不过,《八旗通志初集》中记载,雍正生母虽然有部分亲族,原先是镶蓝旗包衣,但她也有部分亲族,原先是归阿萨纳管理。正黄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十二佐领,当时就归阿萨纳管。
第十四佐领,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奉旨将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及阿萨纳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以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管理。
——《八旗通志初集·卷四》
不过,《八旗通志初集》中也记载了,正黄旗满洲第三参领第十五佐领,从清朝开国初期设立以来,就是由雍正生母的曾祖父之兄这一支管理。最早担任这个佐领的,是翁郭春(也写作翁鄂春,雍正生母曾祖父之兄的次子);翁郭春去世后,佐领之职,就传给了他的侄子铎璧(也写作多弼、多璧、多秘,翁郭春的哥哥海色之子)。
第十五佐领,系国初编立,始以翁郭春管理。翁郭春故,以其兄之子都察院参政兼包衣昂拜铎璧管理。铎璧故,以其子六品官萨穆拜管理。萨穆拜故,以其兄二等侍卫燕德管理。燕德年老告退,以都统佛表管理。
——《八旗通志初集·卷四》
其实,雍正生母的族人,在雍正皇帝继位之前,还是出过高官的,只不过,结局不太好。
01
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满洲进士中,有一个叫萨穆哈(也写作萨木哈)的,是来自孝恭仁皇后(雍正生母)高祖父图囊阿的叔父班布达这一支。萨穆哈,与孝恭仁皇后的祖父额参(也写作额森),是同辈。根据《钦定八旗通志·选举志》记载,萨穆哈中进士时,是隶属正黄旗。
萨穆哈,满洲正黄旗人,吴雅氏,顺治十二年进士。
——《清国史·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卷七六》
康熙十二年(1673年),时任户部员外郎(从五品)的萨穆哈,与兵部郎中党务礼,第一时间给京城带回了吴三桂谋反的消息。为此,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三,萨穆哈被升为太仆寺卿(从三品)。
吏部遵旨议覆,兵部郎中党务礼、刑部郎中萨穆哈,自贵州疾驰到京,告吴三桂反状,应从优议叙,以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升用。从之。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六》
1年后,即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初四,萨穆哈又被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正三品)。
升太仆寺卿萨穆哈,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五》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五月初十,萨穆哈又从侍郎,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
升吏部左侍郎萨穆哈,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六》
同一年,即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十八日,萨穆哈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正二品)。而就在不久前的十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刚诏封宫里的德嫔乌雅氏,为德妃。
不过,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六月十六日,萨穆哈被革去了工部尚书,理由是,他对于是否应该在下河地区疏浚入海口的奏报,与实际不符。
戊辰。革工部尚书萨穆哈、礼部左侍郎穆称额职,以差往河工、询问挑浚海口,回奏失实也。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六》
这件事要追溯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初六,当时正在南巡的康熙皇帝,提出要将高邮、宝应等下河地区淹没农田的积水,引到海里去。康熙皇帝让时任安徽按察使的于成龙(于振甲),负责疏浚下河被堵塞的旧河道。但是,靳辅表示反对,说这样会使得海水倒灌,应该建造高一丈五尺的长堤。为这,康熙皇帝派萨穆哈等人,去实地察访,听听当地人的意见,看哪个方案可行。萨穆哈等人反馈回来的意见是,疏浚入海口的工程,应该暂停。
谕曰:朕车驾南巡,省民疾苦。路经高邮、宝应等处,见民间庐舍田畴,被水淹没,朕心甚为轸念,询问其故,具悉梗概。高宝等处,湖水下流,原有海口,以年久沙淤,遂至壅塞,今将入海故道,浚治疏通,可免水患。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七》
可康熙皇帝,并没有完全放弃疏浚入海口。
02
不久之后,康熙皇帝又问了新任礼部尚书汤斌,对疏浚下河入海口的看法,因为,汤斌在调入京之前,是担任江宁巡抚一职。
汤斌的回答,比较保守。他说,对于萨穆哈等人关于暂停疏浚入海口的上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他觉得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汤斌又说,疏浚下河入海口,是康熙皇帝南巡时,不忍见百姓农田屋舍长时间被水浸泡,才想出来的解决方案,这是康熙皇帝“尧舜之心”的体现,不能全盘否定。最后,汤斌说,他当时对萨穆哈等人也说过,在不增加财力、物力、人力的前提下,疏浚一下通往入海口的河道,将地势比海平面高的地方的积水,引入海里,也可稍稍缓解百姓遭遇水灾的困境。
若云开海口,则水遂尽涸,臣固不敢为此言。但水有去路,开一丈,则有一丈之益,开一尺,则有一尺之益,使浮溢之水渐去,则旧日湖河之形可寻。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六》
第2天,康熙皇帝便召来萨穆哈,说汤斌之前并没有完全反对疏浚入海口,为什么没将汤斌的意见上报。萨穆哈回答说,汤斌只在闲聊时,提起过疏浚入海口工程可行,但没有在讨论会上正式提出来。康熙皇帝便再次询问萨穆哈对疏浚入海口的看法,萨穆哈就改口说,可以实施。这样,萨穆哈就落下了一个,前后观点不一的罪名。
上又问曰:今尔等意谓此河可以开浚否?萨穆哈奏曰:大堤恐不能筑,若将下河高阜处,陆续挑浚,使水渐入于海,似亦可行。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六》
萨穆哈被革职后,康熙皇帝并没有将他弃之不用,还是让萨穆哈,“在佐领行走”。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六月,康熙皇帝任命萨穆哈,为步军右翼总尉(正三品)。
以(萨穆哈)回奏失实,革职。得旨:在佐领行走。寻授步军翼尉。
——《清国史·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卷七六》
过了没几个月,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初九,萨穆哈又重新当上了工部尚书。
己卯。升步军总尉萨穆哈,为工部尚书。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九月十九日,康熙皇帝训诫萨穆哈,说工部官员贪污工程款的情况,越来越猖獗,让萨穆哈好好管管。
上谕工部尚书萨穆哈曰:尔部之事,弊端甚多,修筑河工堤岸钱粮、及给发诸工银两,尔部官员笔帖式,侵蚀一半入已。尔在部年久,诸弊得诿为不知乎?尔当自为身计。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一》
可第2天,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九月二十日,萨穆哈就递上了一份退休申请。这可激怒了康熙。康熙皇帝立即将萨穆哈革职,但没有放他回家养老,仍旧让他纠察工部的积弊。
萨穆哈,著革职,仍令将工部事务弊端,明白稽察。若仍前执谬,将弊端不行举出,决不宽宥。该不知之。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一》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康熙皇帝认为上一年用于修筑京城内、外河道的费用,与实际开销不符,就让内务府,去查工部的账。果然,内务府查出来,负责外河的监督色克图,领取了26处河道的修筑费用,但只修了10处,将1万5千余两银子,给私吞了;负责内河的监督鄂尔吉纳,领取了6处河道工程的费用,但只做了2处工程,私吞了3千4百余两银子。而萨穆哈,收了色克图送的马匹,还让家人向工匠索要银两。为此,萨穆哈被判了“绞候”。
萨穆哈收受色克图马匹,又纵家人索匠役银三百两,事发后始给还,拟绞候。
——《清国史·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卷七六》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五月,又有人供出,萨穆哈曾收受贿赂共计2千3百余两银,也就在这个月,萨穆哈病死在狱中。
03
孝恭仁皇后(雍正生母)高祖父图囊阿的哥哥巴都兰,有一个元孙,叫傅达礼(也写作福达理),在康熙六年(1667年),被授为内秘书院侍读学士。康熙十年(1671年)二月初四,傅达礼以翰林院侍读学士的身份,充经筵讲官。
......翰林院掌院学士折库纳、熊赐履、侍读学士傅达礼、史大成、侍讲学士胡密色、李仙根、国子监祭酒徐元文,充经筵讲官。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五》
过了1个月,即康熙十年(1671年)三月初二,康熙皇帝又让傅达礼,担任日讲官。
癸丑。以翰林院掌院学士折库纳、熊赐履、侍读学士傅达礼、......俱充日讲官。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五》
又过了几个月,即康熙十年(1671年)十二月十六,傅达礼就升任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正三品)。
升翰林院侍读学士傅达礼,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七》
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十五,康熙皇帝下令让傅达礼,与礼部侍郎折尔肯一起,带着诏书,到云南,去敦促吴三桂撤藩、搬家北上。
差礼部左侍郎管右侍郎事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傅达礼,往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往广东;吏部右侍郎陈一炳,往福建,经理各藩撤兵起行事宜。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三》
同时,前文提到的傅达礼的同族长辈——当时担任户部员外郎的萨穆哈,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九月初八,被康熙皇帝派去贵州,协助吴三桂所属官兵及家人搬迁。
甲戌。谕差往贵州,料理搬移吴三桂夫船刍糗事务户部郎中席兰泰、兵部郎中党务礼、户部员外郎萨穆哈、兵部主事辛珠曰:......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三》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正式起兵与清廷对抗。傅达礼的族人萨穆哈等人,从云贵总督甘文焜那里,得到吴三桂反了的消息后,就赶紧骑马北上,给康熙皇帝报信。
十二月,云贵总督甘文焜得从贼提督李本深招降贵州巡抚曹申吉逆书,遂告之萨穆哈及党务礼等,趣(cù)令赴京入奏,并请湖广援兵。
——《清国史·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卷七六》
与萨穆哈相比,傅达礼就没这么好运气了,他与同去云南的折尔肯,被吴三桂给扣押了。吴三桂并没有杀了傅达礼、折尔肯。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将傅达礼、折尔肯,给放了,让他俩,给康熙皇帝带去他的一封奏疏。康熙皇帝看了吴三桂的奏疏,认为“词语乖戾”,没有臣服的意思,就下令将吴三桂留在京城的儿子吴应熊、以及吴应熊的一个儿子吴世霖,给绞死了。至于吴应熊其他几个年幼的儿子,则都“入官”。
十一月,三桂反,(傅达礼)被留。十三年,大兵由湖广进,三桂释傅达礼等还,上嘉其不屈于贼,仍以原官用。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回到京城的傅达礼,还是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一职。《钦定八旗通志》中记载,傅达礼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因为“经筵讲章不称旨”,被罢了官。《康熙朝起居注》中显示,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一月初七日的起居注官,还有“傅达礼”的名字。
十四年,以经筵讲章不称旨罢,寻卒。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五十一》
结束语
雍正皇帝外祖家一族,出名人最多的,是孝恭仁皇后(雍正生母)曾祖父额伯根的哥哥那一支。孝恭仁皇后这位伯曾祖父的名字,史料中也写作萨穆哈(与前文提到的原工部尚书萨穆哈不是同一个人)。备受乾隆皇帝赏识的乌雅·兆惠,就出自这一支,是萨穆哈的五世孙。
萨穆哈,正黄旗人,额柏根之兄也。
——《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二十九》
道光二年(1822年),兆惠的族侄孙灵寿(也写作龄寿)的妾室翁氏,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孩子,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八旗选秀中,被选入宫中。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二十一日,当时已被封为琳嫔的乌雅氏,生下了道光皇帝第7子奕譞(xuān)。奕譞本人虽然与帝位无缘,但他的次子载湉(光绪皇帝)、孙子溥仪(宣统皇帝,奕譞第5子载沣的长子),都当上了皇帝。
(注:本文由[@]原创,禁止抄袭,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