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史料当中,都说吴三桂投降清朝,是因为李自成抓了他的父亲及家人,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所掳,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结果投降了清朝。

实际上,这个说法太过片面了,吴三桂投降清朝,其实是他在满清与大顺的抉择当中,从现实角度出发,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得出的最优解。

要弄明白这件事,就要从吴三桂的家族开始说起了。



说起来,吴三桂的家族还是个武将世家,他的父亲吴襄在天启年间考中武进士,崇祯初期历任都指挥使、都督同知等职。

吴三桂的母亲去世后,吴襄续娶了祖大寿的姊妹为妻,因此与更为显赫的祖氏家族结成联姻。

靠着祖大寿的关系,吴襄当上了辽东总兵,成为祖大寿的部下。

祖大寿在辽东的势力很庞大,他安插亲朋子侄进入军中,组建了一个以他为首的亲戚网络,形成了具有军阀性质的祖家军。

祖大寿家族世受明朝恩惠,因此他的家族是忠于明朝的,但这种忠心是以明朝足够强大、可以充分保障祖家利益为前提的。

比如,崇祯四年(1631)的大凌河之战中,祖大寿被清军围困,他为了保全性命而降清,但那时明朝还未到存亡之际,他的家族和财富也都在明朝,于是他选择回归明朝。

也是在大凌河之战中,吴襄本来是要率军救援前线明军的,但得知清军太过强大,他竟然在半路上逃跑了,结果被罢免。

祖大寿回到明朝之后,虽然继续效忠明朝,但时常担心被清军俘虏的家人的安全,于是几次借故不与清军作战。

有一次,皇太极远征朝鲜,沈阳的防守十分空虚,祖大寿在沈阳的儿子将消息秘密告诉他,让他趁机进攻沈阳,他却率军虚晃一枪后马上撤回。



此后,祖大寿一直游离在满清与明朝之间,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既想保住在明朝的利益,又想保全在清朝的家人,也为日后的人生留一条后路。

在此期间,祖大寿提拔了自己的外甥吴三桂,使得吴三桂当上了辽东总兵,祖氏家族在辽东的势力进一步扩大。

但是,在随后爆发的松锦之战中,明朝军队遭遇大败,关外八城丢掉了四个,剩下的四个也岌岌可危。

再加上,明朝已经陷入到内忧外患当中,形势不容乐观,于是祖大寿在松锦之战中兵败之后,便带着几乎整个家族投降了清朝,被任命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官,虽然没有实权,但地位还是很高的。

在吴三桂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祖大寿,尽管他当时并未跟着祖大寿降清,但他与清朝却建立了联系。

此后,在清军的进攻下,明朝关外八城丢掉了七个,只有吴三桂镇守的宁远城坚不可摧,吴三桂手下的三万关宁铁骑,是满清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鉴于祖大寿降清的教训,崇祯帝对吴三桂极尽拉拢之策,不但授予其平西伯爵位,还赐给他能代表天子便宜行事的尚方宝剑。

因此,吴三桂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明朝对抗满清的最重要的一股力量,他的存在可以说关乎到明朝的生死存亡。

对于吴三桂来说,他不但没有因为父亲和舅舅而受到牵连,反而受到崇祯帝的器重,家族也开始迅速崛起,他其实是很感激崇祯帝的。

但是,这不代表吴三桂就会把宝押在崇祯帝一人身上,因为当时的明朝风雨飘摇,为了自身利益考量,他是不可能成为殉国者的。



在乱世当中,吴三桂应该怎么做,祖大寿对他进行过指导。

1642年,按照皇太极的要求,祖大寿给吴三桂写了一封劝降信,但同时写了一封密信,另外派人送给吴三桂,大致意思是,他投降清朝后,并没有想象那么好,他告诫吴三桂要多努力,注意观察天下大势,只要能守住地盘、保存实力,未来就能与各方势力周旋。

因此,吴三桂在给祖大寿的回信中说,自己如果不战而降,以皇太极的为人,肯定会认为自己不忠,清人也会仇视他,所以现在确实不是降清的时候。

而在吴三桂在给皇太极的回信中,他则说自己“世承国恩,誓灭女真以报”、“存二心之臣,如何全身而退?只求富贵,反先殒命”。

正如吴三桂所想,皇太极看到他的回信后,果然越发看重他,又给他写了一封信,说:

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

吴三桂当然不理会了,但他越是如此,在满清统治者心中,他的分量就越高。

时间来到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逼近北京,崇祯帝下令吴三桂放弃关外领土,率军入京勤王,同时得诏的还有左良玉、黄得功、唐通等人。

吴三桂意识到,明朝就要灭亡了,自己马上就要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抉择了,这个时候不是拼命的时候,而是需要保存实力。

于是,吴三桂放弃宁远,纠集关外五十万军民内迁,但他并未率领精锐主力先行勤王,而是率军垫后,并多有拖延之举。



与吴三桂做法相同的还有左良玉等人,只有唐通一人入京勤王,最终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而亡,唐通则投降李自成,山海关也被李自成所得。

明朝灭亡的时候,吴三桂刚走到河北,得知消息后,他召集诸将进行了商议,多数将领认为,自己与满清打了几十年,双方可以说是仇敌,为了不当卖国贼,也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投降李自成才是上上策。

恰在此时,李自成派人来招降吴三桂,不但给了四个月军粮及白银四万两,解了吴三桂大军缺粮的燃眉之急,而且给出的投降条件很优渥,让吴三桂感到很满意。

于是,吴三桂就倾向于投降李自成了,这条路可以说是当时最佳的选择,可以确保个人和民族利益的双实现,也可以通过与李自成合力对抗满清而获取足够的声望。

不过,就在吴三桂准备投降李自成之时,他接到了两封书信,一封是他的父亲吴襄写给他的劝降信,是李自成在背后操控的;另一封则是他在京城的密探送的书信,告诉他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在京城四处抓捕前明官员,勒索钱财作为军饷,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被抓了,而且遭受了严刑拷打,被迫交出来五万两白银,但距离刘宗敏定下的二十万两相去甚远,性命恐怕不保;

第二件事,刘宗敏在抄吴三桂家的时候,将吴三桂最喜爱的小妾陈圆圆给霸占了,陈圆圆差点因此自杀。



吴三桂看完信,当即勃然大怒,拔剑砍掉了桌角,然后升帐于演兵场,李自成派去的两名使者,一名被他当众斩首,另一名被割掉双耳后放回,让其传言给李自成:“李贼自送头来”。

大家注意,吴三桂虽然杀掉了李自成的使者,但他并未马上投降满清,因此说他“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站不住脚的。

事实上,吴三桂事后意识到自己太冲动了,毕竟家人还在李自成手上,自己那点军队也不是李自成的对手,所以他很快就派人与李自成议和,保留了投降李自成的可能。

吴三桂还认为,李自成对军队的掌控力不足,起义军内部人心不齐,能不能兑现承诺,保障他及部下的利益,还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决定与满清也接触一下。

吴三桂深知,所有谈判都是需要筹码的,自己的筹码不能只是三万关宁铁骑,必须让自己的分量变得更大。

于是,吴三桂出兵攻打山海关,总兵唐通只身逃走,其部下八千人投降吴三桂。

至此,吴三桂的兵力不但得到了提升,而且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山海关,接下来与李自成或满清的谈判,他的筹码就大得多了。

很快,李自成为了招降吴三桂,同意了和解。

而吴三桂在与满清的谈判中,则提出了只要满清出兵帮他对抗李自成,就“以黄河南北分治”作为条件的想法。

当时,多尔衮在范文程的建议下,已经确定了立即出兵进取中原的战略,又见吴三桂主动示好,虽然不是投降,但也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率领大军向山海关而去。



恰在此时,李自成见吴三桂迟迟不降,为了迫使其投降,于是率六万大军攻打山海关,这是他被胜利冲昏头脑之后的一个重大失误。

对于李自成的进攻,吴三桂感到非常害怕,于是派人去见李自成,用假意投降来稳住李自成,从而延缓李自成的进攻速度。

与此同时,吴三桂加紧与多尔衮展开谈判,这一次他不再坚持与满清南北分治,而是开出了金银土地的价码,以“亡国孤臣”的身份请求多尔衮出兵,共同打击李自成起义军。

也就是说,吴三桂只是请多尔衮与自己合击李自成,半点都没有投降的意思,只是答应事成之后多给满清一些金银和土地。

这当然不是多尔衮想要的,他想要的是吴三桂投降满清,以臣子的身份帮满清击败李自成,从而取代明朝成为中原之主。

为了不让吴三桂倒向李自成,多尔衮假装答应吴三桂的要求,却下令大军减缓速度,他想让吴三桂跟李自成先打起来,再胁迫吴三桂投降。

1644年4月21日,李自成率大军抵达山海关城外,吴三桂派去的使者见无法再拖下去了,于是为了保命而选择逃走,他这才知道吴三桂是假意投降,于是下令攻打山海关,双方爆发激战,但首日对决中未能分出胜负。



那个时候,多尔衮率领的大军距离山海关不过十里地,可以隐约地听到山海关内外炮声隆隆,喊杀阵阵,他知道李自成已经开始攻城了,就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安营扎寨,让大军原地休息,等候他的命令。

多尔衮很了解吴三桂的窘境,他的想法是,等到吴三桂作战不利了再次向他求救,在交战双方实力受损的情况下,他再发兵进入山海关参战,这样才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吴三桂也才有可能选择投降。

第二天,吴三桂大军开始逐渐不支,他意识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将不保,无奈之下他只得亲自前往多尔衮大营,第一次表达了投降的意愿,在多尔衮的要求下,他还答应事成之后“剃发跪拜”。

当然了,吴三桂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是经过一番抉择的,如果他不投降清军,那结局只能是战败后被迫投降李自成,以李自成的脾气秉性,肯定是要杀他的,搞不好家人也将不保。

即便李自成不杀吴三桂,吴三桂认为自己也不会受到重视,毕竟他杀了不少起义军将士,再看那些投降起义军的前明将领,真正有好下场的也没几个。

说到底,李自成起义军更像一个草台班子,自入京之后,可以说是政令多出,前后矛盾,毫无原则和章法,让人感到失望,吴三桂认为自己如果投降李自成,根本得不到保障。



反观满清,虽然也不是什么好货色,但一直都有重用汉人将领的传统,况且吴三桂知道满清有入主中原的野心,他也知道对付汉人还得用汉人的道理,所以他认为在自己如果投降满清,机会还是很大的。

再一个就是,多尔衮也没有把事情做绝,还是许诺给吴三桂不少好处的,相比于李自成的条件要现实得多。

于是,在危急时刻,吴三桂结合现实困难,以及对满清和大顺政权的综合评判,最终做出了投降满清的决定。

吴三桂的这一决定,得到了祖大寿和洪承畴的支持,当时二人就在多尔衮军中,他就是以二人为中介向多尔衮求援的。

祖大寿和洪承畴之所以支持吴三桂投降满清,是因为二人已经意识到满清入关几成定局,未来统治中原的不会是起义军,也不会是南明势力,只能是蒸蒸日上的满清。

事实上,当时投降满清的汉人当中,以范文程为首的一帮文臣武将,经过对明朝、起义军的细致观察和分析,认为未来与满清为敌的将主要是起义军,但起义军不会是满清的对手,只要满清能严明军纪、招揽人心、用好汉人,多尔衮深以为然。

所以,多尔衮在入关之时,虽然对吴三桂采取迫降之策,但诚意依然是很大的,实施了高官厚禄收买的政策,吴三桂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所以决定投降满清,以此来解决自身危机,同时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吴三桂与多尔衮达成协议之后,多尔衮很快就出兵投入战场,在李自成激战正酣的时候发起突然袭击,一举将李自成击败。

山海关大战之后,多尔衮信守承诺,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吴三桂由此成为清初四位汉人藩王之一,另外三位是尚可喜、孔有德和耿仲明,此三人的存在,也是促使吴三桂投降满清的原因之一。

这个时候,李自成的一个卑劣做法,让吴三桂认为自己投降满清是对的。

按照正常的做法,李自成战败之后,就应该开出更优厚的条件来争取吴三桂,换取与吴三桂联合对抗满清的机会,从而保住京城乃至中原安全。

但是,李自成对满清与吴三桂联合的军事威胁预估严重不足,加之他本人缺乏战略头脑,又太过意气用事,竟然在战败回京之后登基称帝,派人抢掠京城百姓之后,匆匆忙忙逃出京城。

这还不算完,为了报复吴三桂,李自成还杀掉了吴家大小34口人,包括吴襄在内!

可以说,李自成的这一做法,彻底暴露了其短视、虚伪、残暴的一面,也彻底惹怒了吴三桂。

吴三桂为了复仇,于是带着将士们剃发易服,跟着多尔衮一起攻入京城,在战火硝烟中找到了四处流放的陈圆圆,这让他稍稍感到慰藉。

之后,为了消灭起义军和南明势力,多尔衮对吴三桂继续进行拉拢,顺治帝抵达京城后,正式授予他平西王印,成为汉族诸王之首。



在吴三桂等人帮助下,满清最终消灭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灭掉南明政权,实现了全国大部的统一,取代了明朝作为中国统治者的地位。

而在帮助清朝统一全国的进程中,吴三桂也实现了个人利益最大化,不但在军事上实现了“坐镇云南、兼辖贵州”,还掌握着两省的财权和人事权,成为割据一方的土皇帝,而且势力遍及西南各省,是清查初期最显赫的异姓王。

可以说,吴三桂投降满清,帮满清打天下,满清也信守承诺,给予了吴三桂以超高回报,从而实现了双赢。

事实上,吴三桂投降清朝这件事,他本人最开始并不倾向于如此,多数汉人也不相信,也不愿意接受。

1644年9月,顺治帝刚入北京的时候,那时吴三桂也在北京,由于南方消息闭塞,偏安江南的南明弘光政权,就误以为吴三桂借助满清势力收复了京城,于是派遣使者去见吴三桂,不但册封吴三桂为公爵,还送给他大量金银。

可见,汉人是不情愿吴三桂投降满清的,哪怕他投降大顺,人们在感情上也好接受一些。

但是,吴三桂基于现实和个人利益考量,选择了投向满清,而李自成则成为那个推他一把之人,结果李自成败了,满清成为最终获胜者。



站在吴三桂的角度来讲,他选择投降满清而不是李自成是其实对的,因为李自成不值得他效力。

早在李自成还在京城的时候,就对心腹之人李岩产生了猜忌,听不进逆耳忠言,沉迷于享乐,纵容部下为非作歹,最终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逐渐失去了人心。

吴三桂若是投降李自成,我想肯定也会受到猜忌和打击,毕竟吴三桂能力强,又很有谋略,李自成必不能接受身边存在这一样一个人,时时刻刻威胁着自己。

总的来说,吴三桂投降满清,是他在危急之中的自救,也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优解,“冲冠一怒为红颜”只是诱因之一,本质是李自成举措失当所造成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