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提到清朝乌雅氏族出身的妃嫔,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康熙皇帝的德妃。
而德妃便是出身乌雅氏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巴拜系乌雅氏一族,只不过在康熙之前,巴拜系乌雅氏族仍旧属于镶黄旗包衣。虽然有一部分(德妃的曾叔祖萨穆哈这一支,因德妃堂叔伯铎粥位置内务府总管大臣的缘故)在康熙朝时便已经抬出包衣;但到了雍正帝登基后,德妃被尊为皇太后,其母族(额伯根这一支,额伯根是德妃的曾祖父,与萨穆哈是亲兄弟)被抬出包衣,如此巴拜系乌雅氏族才算是完全被抬出包衣。
也就是说,从雍正朝开始,出身巴拜系乌雅氏族便不再是出身包衣,而是出身满洲上三旗的显贵家族。而巴拜系乌雅氏之所以从包衣世家转而成为显贵家族,德妃确实功不可没。
德妃虽然参加内务府选秀入宫成为宫女,但是因孝懿仁皇后的缘故而得到康熙的宠幸,得以母凭子贵被被封贵格格(贵人),没多久晋封为德嫔。在康熙第二次大封后宫时,被晋封为德妃。虽然在整个康熙朝位份仅止步于德妃,但是其在后宫的实际地位却很高。
她的两个长大成人的儿子:胤禛与胤禵,都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重视,胤禛被晋封为和硕雍亲王,胤禵被晋封为贝子(还有大将军王)。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九子夺嫡到了最后其实就是德妃两子之间的争斗,不管哪个儿子登基,德妃都会是毋庸置疑的皇太后。
只不过最终登基的是德妃不喜欢的长子胤禛而已,但即便是德妃再不情愿,她仍旧是独一无二的圣母皇太后;雍正帝登基后也就半年的时间,皇太后便去世了,雍正将生母追封为孝恭仁皇后,附葬帝陵。
因为德妃入宫成为康熙宠妃,其门第得以提升,她的妹妹才有资格嫁到了勋贵家族——弘毅公家族,嫁给了康熙岳父遏必隆唯一的嫡子、康熙宠臣阿灵阿为嫡妻。德妃的妹妹很得阿灵阿宠爱,先后为夫君生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则是被康熙选中,指婚给了皇十七子胤礼为嫡福晋。
后因为德妃升级为皇太后,并且其家族得以抬出包衣,其母族的门第再次得到提升,得以成为满洲上三旗的显贵家族。
从雍正朝开始,巴拜系乌雅氏一族虽然不及弘毅公家族(孝昭仁皇后母族)、巴虎特克慎系佟佳氏一族(康熙生母的母族)、穆瑚禄都督大系的都英额穆坤·赫舍里氏家族(康熙发妻的母族)那般显赫,但仍旧是不可忽视的家族。
毕竟其家族在雍正、乾隆两朝时,出了不少朝廷重臣,而且得以同爱新觉罗家族频繁联姻。
比如乌雅海望,是孝恭仁皇后的族侄,其女嫁给了康熙最年幼的儿子胤祕为嫡福晋;
再比如乌雅兆惠,是孝恭仁皇后的族孙儿,战功赫赫得以配享太庙,其子娶乾隆的和恪公主为妻
康熙朝之后,乌雅氏族仅在雍正、乾隆两朝时出过朝廷重臣、皇家儿媳与额驸,并未出过妃嫔。等到了嘉庆朝时,也就是孝恭仁皇后去世84年后,其母族——巴拜系乌雅氏族又出了一位大清后妃,也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恩嫔乌雅氏。
恩嫔虽然出身巴拜系乌雅氏一族,但是跟孝恭仁皇后的血缘关系已经很单薄了,若是按照辈分来说的话,恩嫔要称呼孝恭仁皇后为族曾祖母。所以孝恭仁皇后对于恩嫔这一支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最大的影响便是抬旗,抬入满洲正黄旗),恩嫔这一支之所以发迹、门第得以提升,是因为恩嫔的祖父官保。
官保在雍正十年(1732年)以笔帖式的身份入仕,雍正十一年时被调任员外郎(五品)。
到了乾隆朝时期,官保升迁速度虽然比较慢,但是稳得扎实,并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器重:
乾隆七年,官保被授予江宁府知府(从四品);
乾隆十一年,官保被调回京城,被授予刑部员外郎一职;
乾隆十九年,官保改任监察御史(从五品);
乾隆二十二年,被擢升为汉军镶黄旗副都统(二品);
乾隆二十六年时,被授予刑部右侍郎(从二品);
乾隆三十三年时,被授予刑部尚书;
乾隆三十四年时,被授予协办大学士(也就是额外大学士,为从一品),并且协理步兵统领、户部三库等事务,并且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厚爱,得到了紫禁城骑马的殊荣。
从乾隆三十四年到乾隆四十一年,官保一直在六部尚书、国史院正总裁、议政大臣等职上,深得乾隆的器重与宠信;乾隆四十一年官保因为已经年逾八十,年老体弱而退休。官保退休仅两个月便病逝了,乾隆赠与其谥号“文勤”。
而官保这一支之所以发迹,不仅仅因为官保位至重臣的缘故,而因为官保的两个儿子也是“虎父无犬子”:
观保的长子万宁,也就是恩嫔的父亲,位至封疆大吏——布政使(从二品);
观保的次子万铭,因为多次立下战功而位至总兵(正二品),后因战死而得了一个骑都尉的世职
可想而知,恩嫔的出身有多显贵。
(下文中将恩嫔称之为乌雅氏)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乌雅氏出身,比嘉庆帝(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小31岁。
在乌雅氏出生的时候,永琰已经被封为和硕嘉亲王两年的时间了。
而且身边有嫡福晋喜塔腊氏、侧福晋钮祜禄氏(或侧福晋完颜氏,完颜氏去世后钮祜禄氏便在永琰身边侍奉,完颜氏去世的时间暂不确定)、几位侍妾格格(刘佳氏、沈佳氏、梁氏等)。
其实乌雅氏并非其父万宁的嫡女,万宁的侍妾李氏所生,其嫡母为宗室女爱新觉罗氏。
乌雅氏的父亲能够娶宗室女为妻,便可想而知恩嫔这一支在乾隆朝时期的地位确实不低了。
乌雅氏还有一个同母哥哥名为玉俭,是家中的独子,乾隆四十三年出生。玉俭先后娶两位妻子:伊尔根觉罗氏与马氏,位至礼部主事。
作为八旗出身的大家闺秀,乌雅氏年满13岁便需要参加外八旗选秀,若是落选的话便可以自行婚嫁;而嘉庆十二年(1807年),17岁的乌雅氏被嘉庆帝选中,指定为恩贵人入宫。
其实“恩”并非嘉庆帝对乌雅氏的封号,只是一个称呼而已。
因为在道光帝登基后将乌雅氏晋封为皇考恩嫔时的奏折来看,并没有对“恩”字进行翻译,至于“恩”字应当跟乌雅氏的姓氏或者其本身的名字有关系。直到乌雅氏被尊为恩嫔后,其封号才被翻译为满文“有恩的”。
像乌雅氏这样的出身,被指定为贵人入宫,便可见嘉庆帝是看在其母族的面子上让其入宫的。至于乌雅氏能否成为嘉庆帝的宠妃,便要看乌雅氏自己的本事了。
而乌雅氏虽然出身很不错,但是却不得宠,一直到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病逝,乌雅氏仍旧是贵人的位份。也正因为不得宠,乌雅氏一直无所出,并没有皇子公主傍身。
其实乌雅氏无所出也是“情有可原”,乌雅氏入宫时嘉庆帝便已经年近半百,即便是乌雅氏得宠也不见得能够怀孕生下皇子公主;更何况乌雅氏压根不得宠呢?
而乌雅氏之所以不得宠,也是因为嘉庆帝身边宠妃不断,而且很多都出身不错;乌雅氏想要跟她们争宠,确实很难: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出身勋贵家族——弘毅公家族。是嘉庆帝潜邸时的侧福晋,也是乾隆皇帝为儿子挑选的备选皇后;嘉庆帝的发妻喜塔腊氏病逝后,孝和睿皇后便先后被晋封为皇贵妃、继后,母仪天下;并且先后为嘉庆帝生下两位皇子、一位公主,最后一位皇子是在嘉庆十年所生。
而且在孝淑睿皇后病逝后,嘉庆帝便将嫡长子绵宁嫁给了继后孝和睿皇后抚养。
也就是说孝和睿皇后膝下有三位皇子,不管是哪位皇子登基,孝和睿皇后都是皇太后。
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恭顺皇贵妃跟孝和睿皇后出身同族,按照辈分的话恭顺皇贵妃要称呼孝和睿皇后为族姐。嘉庆六年入宫,嘉庆九年被封为嫔,嘉庆十五年被晋封为如妃,先后为嘉庆帝生下两位公主、一位皇子,皇子是在嘉庆十九年所生。
可想而知,恭顺皇贵妃在整个嘉庆帝都是宠妃,地位很高。
庄妃王佳氏,虽然出身一般,刚开始在嘉庆帝身边为侍妾格格;但是王佳氏还是很得宠的,即便是一直无所出,还是被嘉庆帝晋封为庄妃。而且封号用的还是世祖皇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后为太宗皇帝后妃时的封号,可想而知嘉庆帝对她的偏爱程度。
淳嫔董佳氏,内务府包衣出身,嘉庆二年入宫被封淳贵人,嘉庆六年无所出的情况下晋封为淳嫔
而咸丰帝对乌雅氏似乎不仅是不宠爱,甚至对其十分冷淡。若非如此乌雅氏在嘉庆十三年时,凭借其出身是可以被晋封为嫔的,毕竟这一年嘉庆帝因喜得皇长孙(绵宁的长子奕纬出身)、次年是自己的五十寿辰,而大封后宫。嘉庆帝后宫很多妃嫔都得到了晋封:
諴妃刘氏晋封为諴贵妃(和裕皇贵妃刘佳氏,为嘉庆帝生一子一女,原为潜邸时的侍妾格格)
吉嫔王佳氏,被晋封为庄妃
信贵人刘佳氏,被晋封为信嫔(江宁将军刘本智的女儿)
看嘉庆帝对诸妃的态度,似乎嘉庆帝并不是很喜欢出身显贵家族的女子(皇后除外)。像嘉庆帝的安嫔苏完瓜尔佳氏,出身苏完瓜尔佳氏一族,是开国功臣费英东的七世孙女,而且出身信勇公府大宗。安嫔的兄长位至黑龙江将军并且承袭一等信勇公爵位,安嫔的姐姐则是嫁到了恒亲王府,为恒温亲王胤祺曾孙绵琚的嫡妻。
而苏完瓜尔佳氏刚入宫时仅为常在,一直到嘉庆帝病逝仍旧是常在。
直到道光帝登基后,苏完瓜尔佳氏的位份才得到了晋升;道光帝很清楚苏完瓜尔佳氏在嘉庆一朝时受了委屈,所以将其直接晋封为皇考安嫔,而非安贵人。
若是与安嫔相比的话,乌雅氏似乎便没有那般“委屈”了。
道光帝登基后,乌雅氏由贵人被晋封为皇考恩嫔。
作为先帝后妃,乌雅氏自然需要搬到寿三宫、寿三所养老,乌雅氏同被尊为皇考禧皇贵妃的刘佳氏一起住在寿西宫。
其实对于乌雅氏而言,无外乎就是换了一个地方养老罢了,虽然这一年乌雅氏尚且只有29岁而已
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乌雅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终年56岁。
道光二十九年,乌雅氏被葬入昌陵妃园寝中。
乌雅氏的宝顶在昌陵妃园寝中第三排右数第二个的位置,同嘉庆帝一众嫔位妃嫔安葬在一起。
其实在乌雅氏尚且在世的时候,她的一位堂侄孙女(庄顺皇贵妃)便已经入宫成为道光帝后妃。
(下文将庄顺皇贵妃称之为小乌雅氏)
小乌雅氏是协办大学士官保次子、总兵万铭的曾孙女,其祖父百禄是万铭次子、恩嫔的堂兄弟。
小乌雅氏确实要比乌雅氏幸运的多,虽然入宫的时间晚一些,道光十七年时才入宫,但是却成为道光帝晚年十分得宠的后妃。不仅接连晋封位份,被晋封琳贵妃,而且先后为道光帝生下三位皇子一位公主。
道光帝病逝后咸丰帝登基,小乌雅氏被尊为皇考琳贵太妃;咸丰帝病逝同治帝登基后,小乌雅氏被尊为皇祖琳贵太妃;同治五年病逝,被追谥为庄顺皇贵妃。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小乌雅氏虽然从未做过皇后,也没有生下为储君、为皇帝的儿子,她的一个孙儿、一个曾孙却成为大清皇帝。
一位是载湉,醇贤亲王奕譞与慈禧的妹妹婉贞所生的嫡长子,过继给咸丰帝为嗣子,在同治帝病逝后继承皇位,史称光绪帝;
一位是溥仪,摄政王载沣(奕譞侧福晋刘佳氏所生)与苏完瓜尔佳.幼兰(荣禄的女儿)所生;在光绪帝病重时,被慈禧选为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