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1938年10月,冀东的抗日暴动胜利后,八路军的撤退成为历史的分水岭。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平西进发,但十几天后,缩减到千余人。

更让人痛心的是,这一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撤退的决定并非必然,但却为这场惨败埋下了伏笔。



撤退,还是坚守?

1938年9月中旬,冀东的抗日形势急剧变化,四纵队的领导们在迁安县的莲花院召开了一场至关重要的扩大会议。

面对日军日益逼近的压力,冀东抗日联军是否应坚持在冀东继续开展游击战,还是撤回平西整训,成为了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

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战略的问题,更关乎到整个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未来命运。会议前,四纵队的指挥员们早已有了各自的判断。



李运昌等人认为,冀东这一带,地势复杂,山脉密布,适合游击战;冀东的抗日力量虽然面临强敌,但依托山地的有利地形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游击战依然有可能持续进行下去。

尤其是冀东各县县乡已经建立了初步的抗日政权,百姓支持度较高,敌人并未完全控制这些地区。

群众力量庞大,政权建立刚刚起步,若能稳住阵脚继续坚持游击战,不仅可以减少伤亡,还可以积蓄力量以待敌人反扑后的更大反攻。

应该抓住这个时机,整顿部队,继续和敌人周旋。而且,在敌人进攻前的暂时空隙,进行短期的整训,不失为一个高明的战略。



但是,邓华与宋时轮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继续留守冀东,已不再具备战略上的优势。

首先,日军已经开始对冀东进行大规模集结,准备从长城沿线的关东军、伪满军以及武汉调来的兵力形成合围之势。

而且,冀东的平原地区已经没有了青纱帐的掩护,原本依靠山地的天然屏障已不再具备优势,一旦敌军发动进攻游击战将变得异常困难。

其次,冀东的抗日力量,虽然一度壮大,但这些力量却未能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充分的武器支持,部队大多由民众参与,战士缺乏实战经验,装备也不足,战斗力大打折扣。

特别是部队已经在连续作战后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急需撤退整训以便能在来年重新出击。撤退似乎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这场会议的结局,便是决定撤退。四纵队主力和冀东的抗日联军决定转移到平西地区进行整训。听起来似乎合理,但一旦做出了这个决定,接下来的一切将再也无法挽回。

然而,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所有人认同,李运昌认为,如果急于撤退,意味着将五万人的大军暴露给敌人,这将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李运昌的观点虽然有其道理,但最终未能影响决策的最终结果。这个时候,西撤的决定已经做出,部队的命运注定要发生巨变。

向西撤退,五万大军走进地狱

10月中旬,五万抗日大军开始从冀东撤退。部队的目标是平西,但这个长途跋涉,注定充满了风餐露宿的痛苦与生死考验。

首先是撤退的路线,从冀东出发,经由蓟县、平谷、密云,一路向西前进。起初,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尚有信心,认为一路撤退后能够安全到达平西。



但很快,艰难的行军生活开始剥夺他们的体力。因为战斗连续不断,战士们缺乏休整的时间,疲劳逐渐显现。

暴动队伍中大量新兵,他们甚至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训练,许多人对长途跋涉的艰难根本没有心理准备。且敌人一直在背后追击,撤退部队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敌人的骚扰和威胁。

最为惨烈的战斗出现在蓟县。高志远带领的部队被敌军截击,让这些未曾经历过大规模战斗的新兵们几乎陷入绝望。

抗联三路独立大队长曹致福带领200人迎敌,最后整个队伍在敌人强大火力下彻底瓦解。而洪麟阁率领的抗联队伍在马伸桥北的战斗中,遭遇了敌人密集的封锁和打击,最终惨遭覆灭。



随着敌人的步步紧逼,不少队伍开始分崩离析,撤退的队伍变得更加杂乱无章。尤其是当部队走到平谷、密云一带时,形势愈加严峻。潮白河被敌人封锁,撤退的道路彻底被切断。

陷入绝境的部队开始承受巨大的压力,粮草匮乏,天气严寒,战士们只能靠着一些简单的野菜和干粮维持生命。一路上,部队的伤亡不断增加,许多战士因饥饿、冻伤甚至敌人攻击而牺牲。

更糟糕的是,在这场撤退中,指挥系统也开始出现混乱。指挥官之间的沟通不畅,战术配合失误,导致了战斗中接连的溃败。

很多本应成为抗日骨干的队伍,在撤退的途中被敌军消耗殆尽。高志远部、洪麟阁部、李运昌部等数支队伍,都在撤退过程中遭遇不同程度的毁灭性打击。



失去的五万人和难以弥补的损失

10月中旬,撤退的队伍已不再是当初那支五万人的大军。经过几天的艰苦行军,部队的伤亡已经达到无法估量的地步。

最终,从冀东撤退的队伍,到达平西整训基地时,仅剩下了几百人,甚至一些队伍的损失更为惨重,最终只剩下千余人。

此时,回顾这场撤退,错误的决策成为了最沉重的教训。四纵队本应在冀东继续进行游击战,充分利用当地的群众支持和地形优势,进行灵活机动的战斗。



然而,错误地高估了敌人的力量,认为冀东无法再坚持,最终做出了撤退的决策。而这一次撤退,不仅导致了惨重的人员损失,也直接影响了冀东抗战的后续进程。

不过,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尽可能保持并发展这一胜利,没有很好地团结地方党及军队,没有很镇静地应付那里的局面。”

失去的五万人,最终换来了冀东抗日力量的重新崛起。通过后来的整训和再组织,冀东的抗日力量逐步恢复,重新在敌后开展了游击战争,为全国的抗日胜利积蓄了力量。

但无论如何,平西大撤退的教训,始终铭刻在冀东抗日的历史中。这场战斗的失败,提醒了我们,在战争中,每一次选择都至关重要,每一步行动都可能决定成败。



参考资料:

八路军惨烈的平西大撤退:五万大军仅剩一千余人.抗日战争纪念网.2015-01-2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