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2月17日采风版
巧借八方力
“熟人局”来调和
村规民约量身定制
如何更好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汕头潮阳法院关埠法庭
连续3年调撤率达70%以上
蹚出了一条“新路”
“1+N”合力 强化多元解纷
“我们这里有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工人伤得比较严重,法庭能不能帮忙给些意见。”2024年7月,关埠法庭庭长李志武接到金灶镇司法所调解员打来的电话。
和司法所进行联调,已成为法官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论是法庭调解,还是综治中心、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都是为群众解决问题,劲往一处使效果肯定好过单打独斗。
与调解员定好联调时间后,李志武便开始了解纠纷的具体情况,找出有关赔偿标准的法律规定以及同类案例,做足功课。
调解当天,法庭、司法所、工人小翁、用人单位负责人李先生四方视频连线,李志武从法律专业角度释法说理,讲清赔偿标准,结合调解员核查过的伤者医疗费、护理费等,引导当事人逐项确认赔偿金额,并综合考虑工厂的经营情况和现金流,最终促成了调解方案:李先生赔偿小翁42万元,现场支付32万元。法庭也当即根据双方当事人的申请,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为剩余分期付款的10万元添加保障。
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近三年来,关埠法庭指导人民调解工作247件次,会同综治中心、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等调结各类纠纷502件,合力筑牢辖区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法官解答群众法律问题
为提升联动联调质效,关埠法庭还依靠远程调解中心,持续强化与辖区两镇综治中心、司法所的诉调对接,综合采取线上联合调解、委托调解、司法确认等“直接连线”模式,实现调解“走云端”、纠纷“随云散”。
同时,通过视频连线,法庭与综治中心、司法所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深度交流,围绕相邻关系纠纷、借贷纠纷、买卖合同纠纷等基层易发多发矛盾纠纷,研判突出特点,共享调解技巧,彻底打破凝聚解纷合力的壁垒。
“法庭将‘调’的力量向前端延伸,能够更好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让群众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李志武说道。
联动乡亲 实现基层善治
基层往往是纠纷发生的“源头”,但也拥有化解矛盾的第一个“过滤器”。如何与基层解纷力量实现双向奔赴,为矛盾纠纷寻得更优解,是关埠法庭常做常新的课题。
2024年11月,一村委会和该村的乡亲便向关埠法庭伸出了“援手”。
起因是该村村民老陈去世之后,女儿小陈到法庭起诉二叔陈老二,要求对方返还老陈的身份证、火化证、死亡证明等原件,以便她去领取相关补贴。
但问题并没有小陈描述的那么简单,老陈离婚后又收养了一个孩子,生前有债务未清偿,丧葬费用大部分是房亲垫付的,许多事都指望着那笔补贴。
若法庭直接对该案作出判决,可能将导致一案生多案。
事关村居风俗,法官深知乡亲、族老等有丰富的处理经验,村里的调解员对于老陈生前的情况也更了解,便在组织调解前,先找到了该村的村干部、调解员和族老,向其了解该村丧葬传统以及老陈家庭成员等具体情况。
在众人同意协助调解之后,法官抓紧就民法典关于公序良俗、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的规定进行讲解,指导他们更好融合本村风俗和法律规定进行释法说理。
“你要领取那笔补贴,就应该负责偿还你爸生前的债务。”“这个丧葬费是合理的。”“叔伯兄弟没有占你便宜。”……在法官和村干部、调解员、族老句句到位、字字中肯的调解中,小陈和陈老二耐心听法官分析该如何分配补贴资金。
最终在村干部和族老的见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由陈老二归还小陈相关证件材料,小陈领取补贴后,负责如数偿还老陈生前债务和丧葬费用,相关当事人均无异议,法庭为此进行司法确认,彻底画上案结事了的句号。
法官与调解员联合调解一起离婚纠纷
深入基层,沉到一线,是关埠法庭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的“秘笈”。
“调解主要是要让当事人听得进去,相信调解方案是合法合情合理的,而情理就在群众身边。”李志武介绍道,潮汕地区宗族、乡土观念较强,关埠法庭因势利导,积极联动人熟地熟的村民以及德高望重、熟悉法律政策的退休老干部,参与婚姻家事、相邻关系、小额债务等矛盾化解,让情理法在基层融合后充分释放社会治理效能。
同时,为给基层治理增添更多法治成色,法庭还与各村(社)区干部、村民小组组长等建立起常态化联动制度,定期联合摸排走访,发放《常见案件适用条文及司法解释》,加强对乡村自治的法律业务指导,让更多矛盾纠纷发现在基层、化解在苗头、控制在当地。
紧盯源头 守护村居和谐
“这房子盖得太伤和气了。”2024年7月,好不容易调解完一起邻里之间的物权保护纠纷后,潮阳区一村委会工作人员长叹了一口气。
也不怪村干部头疼,这件案件前后纠缠了两年多,两家人在村里闹得不可开交,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一开始是小林推倒老平房建新房子,但是建造过程中没注意,导致邻居老林的房子墙体逐渐断裂、错位,不能再住人。
两家因为这事开始打官司,老林有家不能回,小林盖了新房也住得不开心。
“这些年老房翻新特别多,引发的矛盾纠纷也不少,其他村也有类似的事。”村干部和李志武一直没有放弃调解,考虑到双方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创造性地提出以买代偿的方式,让小林以略高于当地行情价的价格买下了老林的房子,老林也有足够的钱可以另觅住处。
事情发生了,再棘手都能有解决方案,但如果能不发生,是不是更皆大欢喜?老房翻新越来越多,有没有更好的规范预防类似纠纷?
“经过这件案件,我们意识到基层很多案件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如果村民间多点沟通理解,许多问题都可以避免,但若事事不注重小节,也会攒出大矛盾。”法官和村干部经过几番探讨,逐步达成共识,可以通过村规民约,为村民日常生活增加行为规范指引。
“好的村规民约应该在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向法治化方向完善,让村民能够在此指引下,事事以法律为准绳,避免家庭邻里之间的争端一发不可收拾。”
法官到村委会调研法治需求
为此,李志武带着法官助理,以问卷等形式对辖区各村村干部、村民、学生的法治素养进行摸排调查,立足调研发现的问题,在玉浦村试点修改原有的村规民约,围绕社会治安、家庭美德、村风民俗、邻里关系等进行综合约定,使村规民约既有规范性,又有实操性。
“有了这个,村民做事心里有底,出问题也有个商量的方向,村里会越来越好。”玉浦社区干部对推行新的村规民约很有信心,相信村民一定能用得上也用得明白。
努力打造有实效、可复制、能推广的治理样板,守护村居和谐,很快,关埠法庭总结出《村规民约编写指南》,这份村民行为规范“说明书”也开始在其他村居出现。
从点到面,关埠法庭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的脚步留下一路足迹。“法庭将继续探索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新举措,持续深耕村居普法等法治建设工作,努力构建起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遍地开花。”李志武表示。
来源:人民法院报
汕头中院 潮阳法院
审核:黄慧辰
编校:余淑娴
采写:吁 青 邱梓喆 郑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