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大邑县太平社区坐落于西岭雪山脚下,辖区内有斜江河、灰沟、白老沟等河渠13条,其中,斜江河太平社区段获评2021年成都市最美河湖。近年来,太平社区创新构建“四圈”基层河湖管护体系,圈圈紧扣幸福河湖建设目标,齐力推动“煤炭小镇”蜕变为“镇在山中,水在镇中,景镇一体”的特色山水小镇。
党建引领共绘“善治圈”加快基层河湖管护建设
2022年,大邑县“河长制+法院”工作机制签约暨揭牌仪式在太平社区举行。太平社区以此为契机,推进建设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巡查履职、问题上报、河渠保洁、护河积分奖励”工作体系。同时,建立社区河长工作室,社区河长做表率,两委成员齐参与。线下通过张贴公告实时通报社区河道治理情况,线上借助“川善治-居友圈”宣传实施动态,带动社区居民共同见证辖区内河湖管护成效。
太平社区河长制议事会。大邑县河长办供图
2024年,太平社区河长召开3次河长制议事会,将河湖管护与“微网实格”有机结合,依托“组织联建、资源联动、人才联培、信息联享”微网实格“四联”机制,将若干个网格巡河串联打通,实现河渠网格化高效巡查,及时上报有效河渠问题。
通过“斜源讲堂”“护河微广播”及共治空间“睦邻议事厅”等品牌活动实现河长制政策宣传、山洪防灾预警告知、爱河护河动员、涉河民事商议等,潜移默化提升居民群众爱河护河、防灾减灾意识。
群众协力共构“同心圈” 聚力同行护河湖安澜
太平社区建立“党员护河队”“商居联盟护河队”“网格巡河队”等多支河渠巡护队伍,将居民自发保护河湖生态环境写入《社区居民公约》,实现基层河湖管护从社区河长“一人巡”到居民群众“千人护”。
巡河护河队伍开展巡查。大邑县河长办供图
2024年以来,多支巡河护河队伍开展巡查100余次,发现、解决涉河涉水问题40余个,清理河渠垃圾、漂浮物等3吨。
社区以护河积分激励制度为依托,动员商居联盟成员为激励制度执行提供保障。巡河护河志愿服务后,通过“服务换积分,积分兑礼品”的方式,实现爱河护河公益性服务“单项付出”变为服务兑换积分的良性循环,鼓励更多居民变成河湖保护者。
因势利导共画“生态圈”激活河湖靓丽底色
太平社区结合区域自然资源情况,建立了绿色发展资源库,设立“两河共治”生态公益金。
一方面,在斜江河九龙至罗田坝场镇段整治河道、建设绿道和游憩栈道,同时打造戏水平台、节点广场、湿地景观等河道景观和生态式自然河堤,集观赏、休憩、锻炼等功能于一体,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太平社区全景图。大邑县河长办供图
另一方面,在场镇引水入街,将文化、商业、娱乐串联起来,实现人、境、业和谐统一。滨河绿道、山地步道、慢行巷道成为网红打卡地,太平社区诗意栖居山水生态公园场景全面呈现。
资源整合共建“发展圈”共建共享幸福河湖
太平社区通过资源活化、场景活化、产业活化、机制活化、组织活化等方式整合集体闲散资源,并将“场景打造+生态移民”与水生态经济价值多维转换有机结合,探索建立基层河湖管护“太平模式”。
游客在水中玩耍。大邑县河长办供图
针对性创建“社区+文创”“社区+新媒体”等服务模式,主推青梅果酒、大邑古茶、药香抱枕等水农融创产品,穿插打造主题街区、网红打卡点、精品民宿、文创空间等消费场景,开发“水岸集市”活动及“斜源甄选”“斜源好物”电商平台,形成水旅、水农、水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模式。
2024年,太平社区累计接待游客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亿元,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回乡创业就业400余人。
太平社区从传统的“煤炭小镇”向充满活力、生态友好、经济繁荣的“网红社区”蜕变,离不开基层河湖管护与社区发展治理的有效结合。这一转变不仅解锁了富民强村的“幸福密码”,也为实现生态价值转换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下一步,太平社区将继续深化基层河湖管护,以绿色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期实现和谐、美好的河湖愿景。(赵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