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情感。近年来,戏曲传承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但一些问题也随之浮现。新创原创剧目数量不少,能够“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不多。加之一些经典剧目失传、行当萎缩、传统程式与表演技巧弱化等,致使表演艺术水平下降,令人忧虑。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征集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整理改编传统戏、经典剧目传承演出、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以及小说、话剧等作品戏曲转化等方面的优秀案例,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导向。这是区别于新创原创的有益尝试,是拓宽剧本来源、丰富创作路径、节约创作成本、积累创作成果的明智之举。
戏曲等舞台艺术除了“上高原,攀高峰”,还要“留经典”。任何剧种的剧目建设,都应坚持经典剧目传承与新剧目创作并重。经典传统戏传承与演出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大量经典剧目历经千锤百炼,是戏曲美学精神的深刻体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增强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无论是经典剧目传承演出,还是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传统戏整理改编,都应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元素,实现创新性发展。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剧种特色,又与现代人心意相通,这正是传承中的发展。豫剧《程婴救孤》等剧目蕴含着古典韵味与现代精神,传统的表演手段在表演艺术家用生命体验的激活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昆曲《牡丹亭》等成功案例告诉我们,经典剧目传承演出不是简单、僵化地复制,而是在传承中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经典剧目之所以经典,在于其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传承我们能够让这些价值和内涵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使其与时代脉搏相契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事实上,改编同样是一种创作,甚至是一种艰难的创作。在戏剧发展史中,存在不少原作表现平平,经名家改编后却大放光芒的情况。但这也要求改编者必须具备深刻的思想、取舍的勇气、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妙的构思。改编与原创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原著的一定约束,特别是对名著加以改编,难度更大。因此,成功的改编或移植,还得精准把握并尊重各自的本体艺术规律。
小说、话剧等经典作品为戏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巧妙转化,能够将其中的精彩故事和深刻内涵以戏曲独特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这种跨界不但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戏曲,也为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深度。这类作品亦不乏成功之作,比如,京剧《华子良》《骆驼祥子》、川剧《金子》、甬剧《典妻》、秦腔《王贵与李香香》、闽剧《生命》等。
戏曲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单一的模式,而应探索多种路径。多路径选择能够为戏曲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满足不同观众需求,促进戏曲艺术新繁荣。除了新创原创,跨剧种移植改编、传统戏整理改编、经典剧目传承演出、优秀保留剧目复排提升以及小说、话剧等作品的戏曲转化等,都是推动戏曲发展的有效方式。
总之,在戏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坚持“多路径选择、多条腿走路”的创作排演格局。既要传承优秀传统,又要大胆创新;既要立足本位,又要开阔视野。唯有如此,戏曲方能在新时代文艺百花园里绽放出更为绚烂的光彩,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作者系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戏剧家协会主席)
来源:中国文化报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