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唯美|深情|精短
文艺轻刊|
邓立鹏 | 石油曲艺的跨界领航者
身份:国家一级导演 / 艺术学博士/著名石油曲艺家
职务:陕西实验话剧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 西安外事学院艺术中心主任|原中国石油艺术团副团长。
时空坐标|2025年2月·首尔→西安
破界宣言|当知天命之年撞见全息剧场,邓立鹏用三年光阴验证了"戏剧人永远年轻"的命题。在韩语教材与咖啡渍交叠的书桌上,这位中国导演重构了东亚戏剧的"不彻底性"美学,让秦腔的苍凉与韩式虚拟现实在论文里完成跨时空对话。
文明摆渡者|归国行囊中,学术资料与两件旧衣构成鲜明隐喻——前者承载着中韩戏剧基因的融合密码,后者延续着二十年前陕北皮影老艺人"戏比命重"的精神火种。红袍垂绦加身时,他接过的不仅是学位证书,更是文明摆渡者的使命绶带。
剧场追光论|在陕西实验话剧院,学术研究正成为继舞台灯光后的第二束追光。邓立鹏推动的"学者型剧院"理念,将博士论文的理性解构转化为演员对角色的文化解剖,让学术专著与舞台幕布产生共振频率。当VR技术遇上华阴老腔,这或许就是当代戏剧人最诗意的"逆天改命"。
问:50岁赴韩读博,这个决定曾让许多人惊讶。
邓立鹏:都说“五十知天命”,我却偏要“逆天改命”。因一次首尔戏剧节的观摩学习,看到韩国同行用虚拟现实重构戏剧,使传统唱腔与全息影像碰撞出的能量让我彻夜难眠。深思后,便着手申请博士,有人说我“疯”,但戏剧本就是疯人事业——不疯魔,怎成活?
问:语言关、学术关、工作关,如何破局?
邓立鹏:三年里,在租住的公寓书桌上永远摆着三件东西:韩语教材、美式咖啡和学术专著。为研究“中韩戏剧美学比较”,我白天“啃”书,晚上视频远程对接剧院创作和繁杂的工作细节。最艰难时,论文第三章重写七遍,却在反复推翻中悟出:东亚戏剧的悲,不在生死离别,而在文明碰撞中的“不彻底性”——这苦,吃得值!
问:穿上博士袍那一刻,您想到什么?
邓立鹏:想起二十年前在陕北定边县采风,一位皮影老艺人把祖传皮影箱展示给我时说:“戏比命重。”红袍垂绦压肩时,我忽然懂了这份“重”——它承载的不仅是学术桂冠,更是文明摆渡者的宿命。归国行李中,除了成箱资料,衣服只有两件在背包里。
问:如何看待“艺术博士”与“一级导演”的双重身份?
邓立鹏:学术不是空中楼阁,它该是剧场的另一束追光。我希望陕西实验话剧院坚持建设“学者型剧院”这一发展理念,——让学术与舞台共舞。学者型剧院不是挂几块学术招牌,招几个博士硕士,而是让研究与创作互为筋骨。对于演员来讲,剧院不仅仅需要的是专业技术表演者,而更需要的是能解剖角色文化基因的“学者型演员”。
来源|陕西戏剧
文艺轻刊 优质原创作品集散地
本刊定位:青春、唯美、深情、精短。
来稿体裁:原创首发小小说、散文、评论、现代诗。1500字左右。拒一稿多投!来稿请用word文档,文字、标点校对精准。
来稿要求:作品+个人简介+作者照片+加主编微信:cms_cq26
投稿邮箱:wyqk_26@163.com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资讯
本刊图片来源于网上
▼2024年要事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