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新编历史剧《陈文龙》以南宋末年抗元英雄陈文龙的真实事迹为蓝本,通过六幕荡气回肠的悲壮叙事,将一段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忠烈传奇搬上舞台。该剧自首演以来,屡获殊荣,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呈现,更因其对家国情怀与民族气节的深刻诠释,成为当代戏曲舞台上的一股清流。在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文化快餐盛行的当下,《陈文龙》以其“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完成了对传统地方戏的救赎,也为观众奉献了一堂震撼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布衣
一
历史与现实的共振:忠魂不灭的精神坐标
陈文龙的故事,是南宋末年山河破碎之际的缩影。面对元军铁蹄,他以一介书生之躯扛起守城重任,从囊山大捷的智勇到城破被俘后的绝食殉国,其“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誓言,不仅是对个人气节的坚守,更是对民族精神的终极叩问。剧中,陈文龙与母亲陈黄氏的隔空对话尤为震撼——“若能鼓舞众士气,九泉地下心怡然”,陈黄氏捐寿材激励将士的情节,将母子情升华至家国大义,展现了“玉湖陈氏”一门忠烈的精神内核。
这一历史叙事与当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形成深刻呼应。在全球化浪潮与价值多元的冲击下,如何坚守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陈文龙》给出了答案:真正的英雄主义,不在于能否力挽狂澜,而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正如陈文龙在剧中高呼:“英雄之志,非在能与不能,而在为与不为!”这种精神,正是新时代抵御外部压力、凝聚民族共识的精神火炬。
二
艺术突破:从柔美到刚烈的剧种涅槃
莆仙戏虽称七子班,但素以婉约细腻的生旦戏见长,但《陈文龙》却打破了这一传统审美定式。导演刘作玉大胆运用刚烈雄浑的舞台语言,在“囊山血战”、“庙诀殉国”等场景中,以程式化的武打动作与磅礴的合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感。音乐设计上,宋军主题的《楚江洲》与元军主题的《快石竹花》形成鲜明对比,传统曲牌与现代交响乐的融合,既保留了莆仙戏的韵致,又赋予其史诗般的厚重感。
角色塑造的突破更令人称道。吴清华饰演的陈文龙,从书香门弟儒雅书生到铁血统帅的转变如行云流水。在历史上,陈堪称是一员儒将,文能安邦,武能卫国。庙诀一幕中,他以莆仙戏特有的“落难书生”科介动作,匍匐爬行至岳王庙前,声泪俱下的独白将“还我河山”的悲怆推向高潮,令观众无不潸然泪下。郑仁森饰演的降臣王刚中则突破了传统反派的脸谱化,其从“保民”初衷到最终悔悟的复杂人性,折射出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全剧最具思辨性的人物。这里顺便摘录王刚中劝降陈文龙的对话:
王:难道你不知,国似棋盘剩残局!
陈:好!你我就来下这盘残局,摆棋。
王:当年好友并棋友。
陈:而今举棋新生悲。
王(走马):铁马猎猎烟尘恶,杀气蒸蒸鬼神惊。
陈(移相):敢为砥柱立中流,挺身护国昭丹心。
王(出车):长毂滚滚谁能挡,重压强磁疗山河倾。
陈文龙欲出兵。
王(道):慢!小卒过河难回头,你何必偏要强出兵?
陈(唱):敢笑秦轲渡易水,壮士百死不返程。
通过这段弈棋之对话,陈、王之人格差异立见高低。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三
现实观照:气节精神的当代价值
在物质丰裕而精神贫瘠的今天,《陈文龙》的走红绝非偶然。陈文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抉择,与其叔陈瓒“侄不负国,吾当不负侄”的誓言,构成了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深刻反诘。剧中反复吟诵的《示儿诗》——“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不仅是南宋孤臣的绝笔,更是对当代人精神钙质的拷问。
陈黄氏的形象塑造更具启示意义。这位深明大义的英雄母亲,以捐寿材、训家风的行动诠释了“家国同构”的东方伦理。当她在隔空对话中唱出“守松柏家风,正气兴化垂文章”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历史人物的剪影,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精神密码。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的价值观,正是应对当下文化认同危机的良方。
一曲穿越时空的英雄赞歌
《陈文龙》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以戏曲艺术为媒介,完成了一场跨越古今的精神对话。当舞台上的陈文龙高呼“还我河山”时,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南宋孤臣的悲鸣,更是中华民族面对任何挑战时永不屈服的呐喊。吴清华领衔的创作团队,用艺术匠心复活了这段历史,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经典,永远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正如剧中唱词所言——“留得天地正气在,千秋大义,忠节不亏!”这或许就是《陈文龙》留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馈赠。布衣写到此处,诗心涌动,以诗表述纪念之。
七律·缅怀陈文龙
孤 城 只 手 挽 天 倾,
万 死 精 忠 骨 硬 铮。
血 淬 星 芒 凝 剑 气,
亲 捐 寿 木 树 蜺 旌。
绝 尘 无 改 山 河 誓,
泣 庙 犹 呼 日 月 明。
千 载 西 湖 埋 毅 魄,
潮 声 夜 夜 和 龙 鸣!
2024年8月27日,莆仙戏《陈文龙》在福州凤凰剧院举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巡演活动。2024年10月31日,莆仙戏《陈文龙》在莆仙大剧院参加第九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9届全省戏剧会演。比赛结果公布显示,《陈文龙》荣获第九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9届全省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剧目一等奖)。黄披星荣获编剧二等奖;刘作玉荣获导演一等奖;主演吴清华、郑仁森荣获表演奖一等奖,(吴院斩获若干一等奖中的榜二)陈芳萍、林春红荣获表演奖二等奖,杨俊生荣获表演奖三等奖;吴海清(音乐设计)、苏谦(音乐配器)荣获音乐二等奖;吴大禹(舞美设计)、吴秀龙(音响设计)荣获舞美二等奖。一并祝贺。
来源:莆田晚报 杨俊英
责编:徐寅生
编审:黄凤珍
审核:严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