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2期 总第813期
青衣泪韵恸乾坤 娜影悲腔泣千秋
——河北梆子优秀青年演员孙娜折子戏专场有感
文/刘 媛
孙 娜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河北省文化名家“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获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联合颁发的“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演员展演证书
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窦娥冤》视频片段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韩愈的这句话是对燕赵大地最真实的写照。河北梆子,起源于山陕梆子,却深深植根于河北民间,它大量吸收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的演变,将“慷慨悲壮”的精神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一剧种虽然在声腔体系上呈现出大开大合的外放气质,但在表演风格上十分善于刻画委婉凄楚、决绝悲壮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河北梆子的大青衣,在塑造命途多舛的悲剧女性形象,控诉命运不公,反映暴政和社会黑暗方面极为出色。2024年,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优秀青年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孙娜将本剧种的悲剧代表剧目《窦娥冤·法场》《打神告庙》《孟姜女·寻夫》进行了精心编排,成功举办了个人折子戏专场演出。这三个折子戏不仅充溢着悲情与悲剧色彩,而且完美契合了河北梆子的剧种特色,同时也展现了孙娜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深厚功力与舞台表现力。
河北梆子,尽管它散发着原生乡土的野性之美,但作为不断演变和成熟的剧种,这种“野性美”并非无序发展,而是几代艺术家经过理性思考和改良的结果。“野性”和“理性”本就是一种反差。孙娜在年少初学河北梆子打基功时经受的磨炼塑造了她内敛深沉、善于理性思考的个性。这种个性让她与河北梆子之间产生了一种对撞感。一位理智坚韧的女性和一种充满“野性美”的剧种之间的碰撞本就能产生绚丽耀眼的火花,而理性的思考能力又使她能够更深入地接近这门艺术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更好地呈现与表达。这正是人与艺术在实践探索中相互成就的生动写照。
孙娜
实际上,孙娜此次折子戏专场演出的剧目选择,充分展现了她对河北梆子本质的深思熟虑,以及对艺术表现与传达的独到见解。通常情况下,举办个人专场的演员倾向于挑选多样化的剧目和不同类型的角色,以全面展示自己的艺术实力。然而,孙娜却选择了三个大悲剧哭戏来彰显自己的艺术造诣,这一看似单一的选择实则蕴含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她不俗的审美追求以及艺术的定力。
《打神告庙》饰敫桂英
其一,从剧种的艺术性上来看,悲剧之美是河北梆子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悲剧对人性、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表达更加深刻。河北梆子常以悲剧故事展现社会现实和人性挣扎,通过强烈的情感冲突引发观众共鸣。孙娜的专场演出通过对窦娥、敫桂英、孟姜女等悲剧人物的精彩演绎,深刻地传达了河北梆子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和人文精神,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河北梆子的精髓所在。
《窦娥冤》饰窦娥
其二,与其泛泛展示专业的全面,不如深入挖掘专业的深度。大青衣的悲剧性角色往往情感层次丰富,感情更为细腻复杂,在舞台表现上对演唱技巧、表演功力、共情性表达等各方面的要求极高。孙娜选择的三折戏中的三个人物,性格迥异,导致她们人生悲剧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尽管都是悲伤、哭泣、控诉,但真正演绎出来的气质截然不同。只有对每一个角色进行深入解读和深刻理解,才能在表演中精准把握。通过折子戏专场集中诠释这类角色,她不仅向大众展示了自己在大青衣领域精耕细作的专业深度,也是在自己艺术风格上的进一步探索,有助于打造自己的艺术特色和品牌,强化自己在大青衣悲剧领域的独特地位。
《打神告庙》饰敫桂英
其三,让观众全方位领略河北梆子的悲剧艺术魅力。孙娜专场三个折子戏的选择很有讲究。《窦娥冤·法场》以唱功见长,《打神告庙》重点在做功,特别是水袖舞,《孟姜女·寻夫》则是新编戏中的代表,既有对闺门旦做功的展现,亦有大青衣所擅长的大段悲切控诉的演唱。孙娜是在一个专场演出中,将大青衣的唱念做舞有机地编排成一个整体,这种集中精华、整体呈现的方式也很适合现代社会审美体系下对河北梆子的传播。
《窦娥冤》饰窦娥
长着一双细长眼,气质娟秀文静、身形纤瘦的孙娜在表演上却有着令人惊讶的爆发力和感染力。她的客观条件非常好,音色明亮而富有穿透力,高音清亮而不尖锐,音色稳定而优美;低音沉稳又醇厚,气息均匀稳定,能够轻松驾驭各种长短句。在演唱激昂的段落时,她能够通过强大的气息支撑,将情感推向高潮。而在细腻的抒情部分,她又能巧妙地控制气息,使声音如丝般柔滑,细腻地传达出角色的内心情感。同时,她的行腔圆润流畅,转折自然,更善于运用装饰音和滑音为唱腔增添丰富的色彩。
《孟姜女》饰孟姜女
与客观条件相对的,是孙娜在主观上对剧目、对人物有极为深刻的理解和人戏合一的共情。孙娜在生活中或许可以用单调来形容,她的行动轨迹就是以练功房和剧场为原点的辐射区域,在她的着装中练功服就是主审美,可她的骨子里却藏着一份色彩斑斓的“痴”,这是她对河北梆子的执着,也是她对每一个人物、每一种人生的解读与体验。这种全身心投入却又理性冷静的状态使得孙娜在演唱时十分注重情与技的有机结合。尽管有一副“金嗓子”,但她从不卖弄,不单纯地追求高音的震撼或技巧的繁复,而是将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但她又不会刻意去夸张情感,而是以一种恰到好处的方式展现角色的情感变化,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从心底流出。
孙娜在演唱中对节奏的掌控极为精准,她不会为了炫技而故意加快或减慢节奏,而是依据剧情的推进和情感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调整节奏。她明白何时该突出旋律,通过节奏的微妙变化以及加重音符和咬字来强调唱腔的高潮,每一个情绪的转换都流畅自然。这种恰到好处的节奏掌控,使得她的演唱既避免了拖沓,又不会过于急促,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和谐的美感。
《窦娥冤》饰窦娥
在这次的专场演出中,《窦娥冤》是考验大青衣唱功的剧目。“法场”一折从【起板】“没来由犯王法身遭大难”,【哭相思】“满腔的怨气冲破天”起,每一句都是对社会、对命运、对身负冤屈的控诉。这句起腔中她的声音从低音区逐渐上扬,将窦娥的悲凄哀怨之情融入每一个音符。及至【慢二六】“六问苍天”部分,她通过加大声音的力度,使每个字都充满了力量感,在句句诘问、保持层层递进的情绪输出的同时,依然能做到吐字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清晰干脆。再至【慢二六】“地啊,不分好歹你何为地!天啊天,错勘贤愚你枉做天”点明全剧核心主旨的一句,孙娜的音调和气息变化的层次就更加丰富。“问地”一句,她更多用中低音区,气息也相对缠绵,而“骂天”一句则让声音陡然转入高音,气息的输出从缠绵转向刚硬,通过这种转变,她将窦娥的愤怒和冤屈表达得淋漓尽致。
《打神告庙》饰敫桂英
《打神告庙》讲述了“海神庙王魁负桂英”的故事,其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青衣演员在表演中展现的水袖功、翻桌盘腿、下高软倒扎虎、卧鱼等高难度技巧。而难点则是如何让这些技巧性的展示与敫桂英这个人物的心理状态达到高度统一,不产生人物与技艺“两层皮”的割裂感。孙娜诠释的敫桂英不断回忆着当年搭救王魁、两人定情的过往,向神灵祈求着一份人心公道,但神灵无应,判官不语,连小鬼也选择回避。她从悲痛到偏执,再到癫狂,直至绝望的转变,以及那翻飞的水袖,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善良却无路可走的烟花女子,是如何被负心薄幸的男人和“天地鬼神皆不语”的社会现实一步步逼疯的。这次在诠释角色之前,孙娜虚心学习,从其他剧种中汲取灵感。特别是观看了越剧演员李云霄对这个角色的演绎后,她调整了河北梆子传统上从头到尾都情绪激烈的表现手法,转而渐进地展现角色的柔美与细腻,从肝肠寸断的悲切到求助神灵的无助,再到对世态炎凉的悲愤。通过这次专场演出,孙娜为河北梆子的敫桂英这一形象赋予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层次感。
《孟姜女》饰孟姜女
《孟姜女·寻夫》一折是全剧的核心,前半段讲孟姜女历尽艰险来到长城脚下为丈夫送寒衣,要大量展示演员的步法和肢体动作。为了表现翻山越岭的险和过河走独木桥的难,孙娜大胆地将舞蹈动作和戏曲的传统步法相结合,让表演更加灵动。这折戏的后半段讲孟姜女通过“滴血认骨”找到范喜良的遗骨,看见丈夫的一缕幽魂,是对演员唱功的极致考验。孙娜巧妙地将音色与人物的感情相融合,让演唱节奏随人物的情绪而走,张弛有度。“滴血认骨”时唱出怀揣希望的忐忑和丝丝缕缕的阵痛;恍惚中看见范喜良幽魂时如泣如诉,倾吐思念,怅惘悲凄;收殓丈夫的尸骨、思及自己人生的悲剧时,孙娜的音色逐渐变得激昂、高亢,字字句句控诉徭役泛滥的暴政,凸显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
《孟姜女》饰孟姜女
纵观这次的折子戏专场演出,孙娜的表演风格已见雏形,她所诠释的窦娥、敫桂英和孟姜女都带着很浓郁的“孙娜特色”。其实在二十几岁她刚开始崭露头角时,无论是行腔音色,还是表演方式,都是完全模仿老师彭蕙蘅的,所以一直有“小彭蕙蘅”的称呼。但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后,她的眼界逐渐开阔,认识到死学老师必然不是艺术的长久之法,所以她把自己归零,重新去审视、理解自己所学的框架、理论和剧目,其后便对传统戏、对表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角色的塑造上,孙娜注重将古典戏曲与现代情感表达相结合,她以独特的艺术触觉捕捉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让每一个舞台形象都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于是,我们看到了更适应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更加立体饱满的窦娥、敫桂英和孟姜女。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她正逐渐摆脱模仿的影子,让“孙娜特色”的表演风格深入人心,引领观众感受传统戏曲的当代魅力。
孙娜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罗松
设计制作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