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是心脏血液循环的“阀门”,一旦出现病变,就可能导致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心门”坏了关不上怎么办?放个“夹子”来搞定。近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团队成功开展二尖瓣钳夹术,拯救了患者关不拢的“心门”。
胸闷气喘竟是“心门”出问题
近日,年近六旬的赵先生(化名)因连日咳嗽咳痰伴胸闷气喘来到江大附院心内科门诊就医。经心脏超声检查发现,赵先生二尖瓣后叶脱垂伴重度反流,左房、右房增大,中重度三尖瓣反流,中度肺动脉高压。接诊医生告知赵先生,病情远比他想象得凶险,需要立即住院治疗。入院后经积极控制感染、控制快速心室率及纠正心力衰竭等治疗后,其胸闷气喘等症状有了好转,但“警报”尚未解除。
赵先生原以为胸闷气喘是因为感冒咳嗽引起,没想到竟住了院。心内科副主任金鸣峰查房时耐心向赵先生解释,如果把心脏比喻成一座两室两厅的房子,两室是左心室和右心室,两厅是左心房和右心房。每间房都有各自的大门,这些门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进行开关,保证心脏里血液的单向流动。其中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大门叫二尖瓣,二尖瓣的开闭能让血液从左心房流向左心室,而不发生倒流。随着年龄增长或疾病因素,出现“心门”关不拢的问题,这就是二尖瓣关闭不全,本该从左心房流向左心室的血液开始倒流,所以也叫做二尖瓣反流。
赵先生二尖瓣重度反流,已引起急性左心衰,如不及时纠正,或可危及生命。心内科主任戴芝银组织心内科、胸心外科、麻醉科、超声医学科等多学科会诊,综合考虑赵先生的身体现状及多方因素,结合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大家认为如果在常规体外循环下做心脏瓣膜外科手术,无论是置换还是修复,术后康复的难度都较大。针对赵先生的病情,可选择微创、术后恢复快的新技术——二尖瓣钳夹术来治疗,力争实现在不开胸的情况下修复二尖瓣。
小“夹子”拯救关不上的“心门”
手术方案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2月17日下午13:30手术正式开始。在心内科学科带头人袁伟教授带领下,超声医学科、麻醉科、DSA导管室团队等多科室通力合作,实施手术。术中经食道三维超声引导,团队从患者大腿根部的右侧股静脉入路,经房间隔穿刺后插入可操控导引导管,从导管中送入特制的二尖瓣钳夹器,到达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部位后,打开夹子,把二尖瓣的两个瓣叶夹在一起。这样,原本关闭不严的二尖瓣就可以恢复完全闭合状态。术后复查彩超二尖瓣反流消失,心脏杂音消失。术后第二天,赵先生已下床活动,无明显胸闷气喘等不适症状。
(二尖瓣钳夹手术中)
戴芝银主任介绍,二尖瓣钳夹术作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领域的前沿新技术,无需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接受度高,是未来心脏瓣膜疾病治疗所趋。本次手术的顺利开展,标志着江大附院心内科团队在结构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这些情况要警惕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关闭不全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的疾病。虽然早期的症状只有心慌、气短等,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无法平卧、无法入睡,整天只能保持端坐位,生活质量极差。
当出现心律不齐(心律失常),气短(尤其是躺下时呼吸困难),感觉心跳加速、剧烈或扑动(心悸),足部或踝部肿胀(水肿),食欲不佳,无法承受比较大的活动量等症状时,就要小心是否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警惕,应尽早就医查明病因。
心脏超声是目前心脏瓣膜诊断最常用的检查方式,可以定性心脏瓣膜病变的性质,也可以定量测定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的程度,各房室的大小,心室壁的厚度,左心室的收缩功能,肺动脉压力等。
(来源/江苏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