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兵团日报


谢伟(右)在为患者进行支架手术(资料图片)。谢伟 提供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纪晓贞

一周至少三四天连轴转,24小时随叫随到;身穿20公斤重的防辐射铅衣,为患者解除病痛,带来生的希望……从医27年,这些事对于兵团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谢伟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谢伟的姑姑是一名医生。自小受姑姑影响,谢伟对白大褂这个职业充满了崇拜。1998年,立志从医的他从新疆医科大学毕业后,如愿进入兵团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成为一名心血管医生。

进入工作岗位后,谢伟坚持学习新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于一些复杂的病症,他总是凭着一股拼劲和韧劲,想方设法寻找原因,绝不轻易放弃。他认为,医生需要不停地接触病例,输入各种疾病信息,加大自己的医学知识储备,才能一举击中病灶所在。

兵团医院是新疆较早开展心脏介入诊疗的医院。开展介入治疗时,医生完全暴露在X射线之下,因此需要穿上特制的防辐射服。在沉重的装备下,他用精密器械在脆弱如发的血管内“穿行”,保持高效精准的操作,救患者于危难之中。

有一天凌晨4时,谢伟接到医院同事的电话,“有患者突发急性前壁心梗,情况严重,需要紧急手术!”

抢救窗口期长则几小时,短则几分钟,没时间犹豫,谢伟匆匆赶到医院。彼时,团队的同事已经准备好了心脏起搏器等临时抢救设备。

换上铅衣“战袍”,进入手术室,谢伟发现患者左冠血管钙化严重,需要尽快旋磨疏通。手术中,病人还出现了近10次室速室颤,情况一度十分危急。最终,在同事们的默契配合下,经历了近两个小时的抢救,植入了两枚支架,谢伟终于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抢救了回来。

从手术室出来,谢伟早已精疲力尽,但看到恢复中的病人和连连道谢的病人家属,他觉得一切都值了。

急诊手术随时可能来临,有时甚至一台接一台,刚结束一场手术,又得立刻准备下一场。即便如此,谢伟也从未懈怠。秉持着对医疗事业的赤诚热爱,27年间,他每周平均开展手术35台,仅起搏器植入、射频消融、冠脉造影支架及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等各类心脏手术就开展了上万例,经他救治的病人更是超过3万人。

生活中,他也从未忘记自己治病救人的天职。一次下班后,他带着女儿路过医院附近的菜市场,看到前方人群聚集,走近才发现是有人突发心梗。他冒着风险,第一时间冲上前去实施急救,帮助病人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多年来,除了在临床一线发光发热,谢伟还将精力投入到心血管内科的各项工作中。他参与了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ESC欧洲心血管病论坛和美国ACC/AHA举办的心房颤动诊断和管理指南发布会,并作为嘉宾分享了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诊疗心得,对于疑难危重症进行病例汇报及分析,增强了与全球专家、学者及多个研究中心的联系与合作;连续数年作为嘉宾及讲者列席我国心血管论坛峰会,参与探讨及制订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方案与学科发展方向。

作为科室学术带头人,谢伟要求科室各级医师懂科研、做科研,每年制定科研计划及目标,以科研成果促进学科长远发展。他带领团队建设了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兵团分中心,依托该平台大力培养科研型临床工作者,目前已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院级课题2项,发表各级期刊论文5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治病救人是我毕生所愿。”谢伟说,他将始终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紧密结合临床所需,开展临床研究、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以创新带动临床进步,用爱心和科技守护职工群众健康。

记者手记

“医生是一个病人以生命相托的职业,是值得我用一生的心血浇灌的事业。”采访中,谢伟不止一次跟记者说,当他看到一个个患者走出死亡的阴影,重新回归健康生活,心里总是充满自豪。

敬畏生命,创造奇迹。20多年来,从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到急危重症的抢救,谢伟带领团队在狭小的心血管内,与死神赛跑,与病魔抗争,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固的生死防线,填补了兵团心血管领域的诸多空白,为提高心血管病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贡献着智慧与汗水。

行医路漫漫,谢伟从未停止向前的脚步,而救死扶伤的信念,就是指引他人生的航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