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推荐:

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操作方法

(1) 长轴平面内技术(纵向法)

超声探头平行于动脉长轴放置,血管在视图中显示为管状结构,可见管壁搏动,从肢端侧探头侧面中点进针,穿刺针针尖及针体均在可视下被送入血管,血液回流通畅后置管。此方法有利于观察穿刺针的针路。


图5 长轴平面内技术(纵向法)

桡动脉穿刺探头摆放、超声图像、多普勒图像和进针方向(红色箭头表示进针方向)

(2) 短轴平面外技术(横向法)

超声探头垂直于动脉长轴放置,将动脉显示于超声图像正中,动脉在图像上表现为环形结构,可见管壁搏动,穿刺针在超声探头长轴中点与皮肤接触处呈30°- 45°进针,穿刺针在图像上表现为一个高回声亮点,在超声引导下接近并穿刺目标血管,血液回流通畅后置管。此方法无法直接观察穿刺针的针路,但针尖显影清晰。有研究表明,对于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短轴方法下更易找到桡动脉,但长轴方法在一次穿刺成功率方面更有优势[6]。


图6 短轴平面外技术(横向法)

成人桡动脉穿刺探头摆放、超声图像、多普勒图像和进针方向(红色箭头表示进针方向)


图7 短轴平面外技术(横向法)

小儿桡动脉穿刺超声图像、多普勒图像和进针方向(红色箭头表示进针方向)

(3)改良的长轴内平面技术

首先使用短轴平面外法,用两点标记目标动脉的走形,然后将皮肤上标记的两点连成一条直线,随后将探头旋转90°与动脉长轴平行,将探头上的中间标记与皮肤上的直线对齐,获得最佳长轴切面,在这条直线的中点处选择长轴平面内技术进针,利用实时成像技术随时调整进针角度,直至针尾有血液喷出,继续沿管腔向前行径 3~5 mm,血液回流通畅后置管[7]。

(4)斜向法

斜向法平面外技术:在横向法的基础上将探头顺时针旋转30°-60°,使动脉视野最大化[8]。穿刺方法同横向法。与短轴法与长轴法比较,斜轴平面外法桡动脉穿刺置管总成功率明显升高,置管时间明显缩短。


图8 斜向法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穿刺探头摆放和超声图像

斜向法平面内技术:在长轴法的基础上将探头顺时针旋转10°-15°,使探头纵轴倾斜于动脉。穿刺方法同长轴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穿刺针沿着探头的长轴进入,可以看到穿刺针和血管的走行,而且在进针时看到的桡动脉面积更大,和长轴法相比,一次置管成功率高,总操作时间更短,尝试次数和穿刺次数均更低[5]。


图9 斜向法平面内技术桡动脉穿刺探头摆放和超声图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