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出门诊的时候,遇到一位年纪不算大的女性朋友,1个月前被诊断为脑梗死,医生要求她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可是她一种也没有规律服用过。这个结果是张医生万万没有想到的。按照常理来讲,像她这种年纪,对疾病的认知应该很好,怎么会轻易停用这么重要的药物呢?



后来一问才知道,她之前就患有高血压,医生建议她使用普利类降压药联合地平类降压药的治疗方案去控制血压,可是她的血压并不稳定,后来她又换了两位医生,对她的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可是,疗效都不太好。1个月前,因为急性脑梗死住院治疗,主治医师又要求她长期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

结果她发现,用了这些药物之后,她的血压变得更不稳定了,最高的时候,甚至超过了200mmHg。没有办法,她就把这些药物都停掉了,可是,停药之后,血压也没有好到哪里去,经常是天上一脚,地下一脚。她这次来找张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弄清楚,抗血小板治疗到底对血压有没有影响。



通过她的这些描述,张医生有一种感觉,这位女性病人特别的焦虑,这种焦虑的情绪已经对她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整个病史的叙述过程长达半小时,可是,有一件事,她始终没有提到过,就是她到底有没有规律的服用降压药。

张医生让她把正在使用的降压药拿出来看一看,结果吓了一跳,从她包里拿出来的降压药有7种之多,其中的4种是她经常服用的,而且服用的方式也非常有代表性,血压高的时候,就从常用的4种药物中选出一种吃,血压不高的时候,就根本不吃药。

当时张医生差一点就被她气笑了,她连最基本的规律用药都没有做到,却跑去关心其他药物对血压有哪些不良的影响。这不就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吗。可是这个病人偏偏是一个还爱钻牛角尖的人,不管张医生怎么说,她都一直沉浸在抗板药物对血压有没有影响的问题中。



熟悉张医生的朋友都知道,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张医生有点家长制,在发现无法有效沟通后,张医生选择停止沟通,要求病人按照最初的降压方案,回去规律服用降压药,不管血压控制得好不好,一周之后再来张医生的门诊。

这种做法有2个目的,一是强调规律服用降压药的重要性,通过规范的使用药物,不但可以有效控制血压,还可以让她认识到以往犯下的错误。另一个目的是为了避免冲突。在门诊,因为时间有限,很多时候是无法做到有效沟通的,特别是一些小心眼的更年期女性朋友,你跟她们讲疾病,她说你避重就轻,不解决问题;你跟她讲理论,她说你不顾病人感受,敷衍了事;你跟她讲道理,她又说你态度不好,没有耐心。



这时候,与其追求一个完整的诊疗过程,不如直接跳到结果,把诊疗方案给她,不让她胡思乱想,等问题解决了,她自己就从死胡同里走出来了。有些时候,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但要讲专业,还要讲智慧。解决问题的道路远不止一条,只要结局是理想的,过程其实没必要那么较真。

事实上,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一直都让人感到担心,咱们之前就说过,对于中青年朋友,如果血压仅轻度升高,只要不超过160/100mmHg,可以先不服用降压,在生活方式干预数周后,如血压仍未达标,再启动药物降压治疗;如血压≥160/100mmHg、或者是心血管病高危病人,应立即启动药物降压治疗。

咱们前面提到的这位女性病人,就属于后者,不但血压超标,还患过脑梗死,对于她来说,单纯利用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血压,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规范使用降压药。但让人感到担心的是,这位女性病人并不是特例,临床调查发现,中青年高血压病人普遍存在服药依从性差、易漏服的问题。



这可能有点反常识,中青年高血压病人,正处在人生的黄金年龄,为何还会出现这么低级的用药问题呢?主要原因至少有3点:1、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容易忘记;2、短时间内并发症发生概率低,意识不到用药的重要性;3、担心药物副作用,心存侥幸,不愿意用药。

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面对这些难题,我们该如何破解呢?有的朋友会说,这还不简单,加强疾病教育和宣传工作,让病人充分了解用药的重要性。用我们的大白话来讲,就是不停的吓唬他们,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恐惧,用药自然就规范了。

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可行性并不大,朋友们天天看手机,但您看看在健康科普领域,有几个牛人?有几个红透半边天的健康科普作者?这说明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并不感兴趣,大多数朋友是不愿意看这种作品的。他都不看,你怎么有机会吓唬他。



再有,对于血压的控制,心理因素也很关键,您让病人成天胆战心惊的,血压是不可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张医生的做法是在药物的选择上做文章,这类朋友不是比较忙吗?所以,张医生会优先考虑使用每日一次、降压作用持续24小时的长效降压药物。这样做,至少有3点好处:

1、可以减少朋友们的用药负担,每天只需要用一次就可以了,偶尔忘记一次,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2、这类药物因为属于长效药物,血压波动也比较小,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就比较低。更为重要的是第3点,因为只需要每天服用一次,会给用药的朋友一种错觉,我们药物使用的剂量并不大,副作用发生的概率也不会特别高。这可以大大提升用药的依从性。



虽然是小聪明,不过在临床工作中,还是比较管用的。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