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在自媒体时代,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医患故事,被围观者拍摄上传后,往往能在互联网上形成舆论漩涡,带动人们进一步思考。
近日,有短视频反映一名女医生在情绪崩溃时对患者咆哮。在几万条评论中,尽管有指责该医生的言论出现,但也有网友指出短视频掐头去尾、没有全面展现事情原貌,更多的网友留言指出医生工作很辛苦,对他们偶发的情绪应该多些体谅。
在另一个“火了”的短视频中,一名护士因拔针时操作失误致患者出血,跪地向患者道歉。该短视频同样引来网友留言,网友在鼓励、安慰护士的同时,提出“别下跪”“有问题解决问题”等看法。
这两个短视频记录的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能在人们的心中激起涟漪,让人生发出“工作、生活不易”的感慨。对广大医务人员而言,每天忙着为患者解除疾病带来的痛楚,舒缓患者焦虑的情绪,回答患者提出的关于疾病的各种问题,心中难免会充满压力;对于患者而言,在寻求医务人员帮助的路上,既可能有恐惧疾病、担忧未来、无所适从等心理状态,也可能会面临挂不上号、候诊等候时间长、体力不支等现实困境,需要情绪安抚和宣泄。当同样背负心理压力的双方遇到一起时,需要的是相互理解、彼此包容、换位思考,只要其中一方的心态调整不到位,就可能对另一方的心态造成负面影响。
众多网友在网络上围观医疗机构内的“情绪场面”,本身就说明这样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正如有网友留言,面对“信息片段”不应匆匆忙忙下结论,在看到冰山一角的同时,要看到冰山本身。事实上,广大医务人员的崇高职业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赞。多年来,广大医务人员在治疗疾病、抗击传染病、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战场上,对“救死扶伤”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并在持续深化医改、“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等工作中持续追求患者满意度的“最大值”。
从两个视频引发的网友反应来看,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对医务人员的工作给予理解、支持,用客观平和的言论,呼吁关注医务人员的职业疲劳、工作压力、改革努力,为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了生态“养分”。作为被关注者,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也应从中有所启迪,以更阳光的姿态、积极的作为去查找不足,补上工作流程中的短板,切实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进一步来看,无论是对就医患者及其家属来说,还是对医务人员来说,诊疗场所中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都需要获得更高程度的重视。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坚守中,在追求更高品质满足患者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过程中,医疗机构需要做好医患个体的情绪引导。
面对疾病,人们普遍认为,医务人员掌握更多的信息,拥有采用何种治疗手段的决策权,因此也应该是“情绪价值”的提供者,往往忽视医务人员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然而,正如有的网友所说的“医务人员也是人”,已有诸多的研究表明,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以及长期接触“生老病死”的信息,医务人员的总体心理状况并不乐观。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负有管理之责,在压实工作责任的同时,应重视医务人员的情绪管理、压力疏导、心理健康促进等,及时为医务人员排忧解难,确保医务人员有充沛的精力、心力应对疾病挑战,有效安抚患者的各种负面情绪。
当前,许多人注意到“健康商数”这个新词,并将其运用于工作、生活实践中。“健康商数”包括一个人已具备和应具备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代表一个人的健康智慧及其对健康的态度。个人可以据此制定改善生活和健康的计划,服务提供方可以据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有些医疗机构也已将类似的管理工具引进到医疗服务流程中,在患者就诊、住院初始阶段,以患者自愿的方式开展适当的评估,形成患者的“健康画像”并据此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种工作方式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协助患者及其家属避免对治疗怀有不科学的过高期望,减少消极应对、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出现,从而形成共抗疾病的合力。
医疗机构内无小事,人的情绪、情感在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避免医患相互误读,更深程度实现医患共情,这是一篇大文章,值得深推敲、细琢磨,在实践中给出创新性的答案。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健文
编辑:杨真宇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4DVD7VTO】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