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奴隶社会 (ID: nulishehui)不端不装有趣有梦,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说自己的故事。
文丨黄翔 编丨Lulu
作为一名脑外科医生,我的本职工作是做脑部手术,因此拥有了用“双手触摸人类的认知器官——大脑”的特权,繁忙的工作也让我有机会看过和接触过几千例不同的大脑。
很多朋友问我,你觉得成绩好的学生、成功的人是不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我的回答可能要让你失望,宏观上并没有发现这一点!人的成就有高低之分,但人的大脑没有贵贱之别,并不存在所谓的“聪明的脑回”。关键是你会不会使用它!
黄翔医生写的科普书籍,通过大量案例,讲述被忽略甚至被误解的脑科学知识
学习可以改造大脑,聪明可以被创造
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同学对大脑的运行规律有误解。
比如:早上起来后,是先吃饱再背书,还是先读书再吃早饭?怎样做能够记住更多内容?
许多同学会认为应该先吃饱,血糖上升,大脑工作效率会更高。其实,应该先读书,再吃早饭。因为大脑分管记忆的海马回在适度饥饿、低温的条件下会被激活长时程增强(LTP)作用,提升记忆效率。
所以中国人的老祖宗真的好聪明,他们不了解脑科学知识,却发现早晨起床读书效率更高,故而创造了“晨读”的方法。
先读书,再吃早饭,才能把你肚子里的学问和食物一起消化了。
再比如,有些同学,考试的时候觉得题目很熟悉,明明以前见到过,但就是想不起来答案。为什么?
因为记忆分成“记”和“忆”两个部分。“记”是输入,“忆”是提取和输出。
我们想要记住一个知识点,大脑就要为其创造专门的神经连接;我们要快速地提取一个知识点,大脑也要设立专门的神经连接。要想考试的时候能立刻想起来,在学习的时候就要在“记”(输入)和“忆”(输出)上同时下功夫。
比如,背书不能只是一遍遍地看,而是要在看过一两遍后,把书合上,开始回忆书上讲了什么内容,此时就是提取的过程,也是大脑建立神经连接的过程。复述书中内容时一定会有缺漏,而这恰恰就是你薄弱的环节,接下来你可以重点巩固。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一个特征,就是“好为人师”。学会一项本领之后,一定要应用出来。在教学和使用的过程中,你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那我们该如何训练大脑,让孩子更聪明呢?下面以专注力为例,谈谈学习背后的脑科学原理。
专注力训练的两个认知误区
许多人认为专注力对于大脑来说是非常稀缺的, 但其实大家误会了。大脑并不缺少专注,而且大脑非常需要专注,这是我们大脑的内置功能。
因为在专注的时候,大脑能自动分泌快乐激素(内啡肽、多巴胺、5-羟色胺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全神贯注做一件事的时候,会感到幸福和快乐,会有成就感。这就是产生了“心流”。
人在什么时候最痛苦?无聊的时候。
许多孩子学习时总是无法专注,打起游戏来却能聚精会神。这说明他们的大脑非常需要全情投入时产生的愉悦感,但这属于被动专注。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主动学习所产生的专注力。
当孩子逐步进入专注于学习的状态之后,慢慢地,他们就会被主动专注产生的快乐吸引,从而产生打游戏般持久的学习动力。
还有一些人认为,专注力是精神能量。“只要我持续提振自己的精神,我就可以持续保持专注”,许多学习者持有这样的观点,而这正是他们走弯路的原因之一。
其实,专注力是物质能量,不是精神能量。专注力是大脑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多种神经递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由物质激素(神经递质)支撑的。
然而,只要是物质的,就会被消耗。这也是前一天熬夜学习,第二天就无法集中精神的原因——头天晚上把神经递质都耗光了。
所以,专注力是一种有限资源,我们应该珍惜,把它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让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如何提高短期专注力?
想一想,你在什么时候最专注?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在紧急关头才能真正集中注意力。
比如说,百米短跑比赛即将开始,你感觉手心出汗,眼睛盯着终点线,耳朵竖起来听发令枪响。 一声枪响后,你全力向前冲刺,最终胜利了,但感觉好累,几十秒的跑步仿佛是在一瞬间完成的。 斗鸡的时候,那些公鸡也是鸡毛竖起,眼睛紧盯着对手,最为专注。
为什么人或者动物在危急时刻会特别专注呢? 因为此时机体会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它作用于大脑,让大脑时刻保持紧张、警惕,注意力高度集中,以保持战斗状态,躲避危险!
如果想在短期内提高注意力,就需要想办法提高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让自己置身于“危机”之中。
首先,可以设置任务的截止时间。就像做暑假作业时,我们总是拖拖拉拉,只有在临近开学的时候,我们才会振奋精神,甚至想在两天内完成 60 天的作业!
其次,可以对自己设定有损失的任务挑战。例如,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交给亲密的同学或家长,如果任务未能完成,东西就归他们所有,只有完成了才能把东西拿回来。这样巨大的危机感会强烈刺激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完成任务。
然后,休息时要彻底放松,不要让自己更紧张。在休息时要严格遵守“舒缓”的原则,可以闭目养神、发呆分神,听舒缓的音乐或白噪声,或者在沙滩、草地上放空自己,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这样才能真正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为接下来紧张的工作和学习储备能量。
最后,饮食方面也可以调整一下。多吃一些富含苯丙氨酸的食物,比如大豆、坚果和肉类,因为苯丙氨酸是合成去甲肾上腺素必需的原料。
如何在工作或学习时戒掉手机?
彼得·尚克曼是一位备受赞誉的企业家,还是社交媒体的先驱。作为一位著名的演说家,他经常在各地奔波。
有一次,他收到了一份书稿的邀约,必须在短短两周内完成整部书稿。离交稿时间越来越近,可大部分内容还没有完成,而且作为一个名人,他受到了社交媒体无休止的信息干扰。
为了摒除手机信息的干扰,快速写完书稿,他做了一个决定:购买一张商务舱机票,从纽约飞往东京,飞行时间为十几个小时。
在飞机上,没有手机信号,收不到社交媒体弹出的消息,他可以专注地写作。从纽约到东京,他已经快速地写了一半的内容。一到东京,他就简单地喝了杯咖啡,然后登上返程的飞机,继续写作。当他回到美国时,已经完成了整本书稿,而这只花了他 30 个小时。
尽管这次“旅行”花费了 4000 美元,但他认为这是物有所值的。
社交媒体专家为了戒掉手机,尚且花了如此大的代价,我们普通人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可能需要下更大的决心。下面介绍两个戒掉屏幕类产品的建议。
1.把手机当工具,而不是目的。
戒掉手机的第一要点在于,要向青少年灌输这样的观点:“手机是我们实现目标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
当人的大脑意识到手机只是工具,如同自行车、铅笔和橡皮一般,会更合理地使用手机,而非沉迷于手机。就算要刷短视频,也会带着目的去刷。
家长对于如何解释自己使用手机的行为,也应当注意。比如,孩子问你为什么刷手机时,如果回答“我就是玩手机”,那手机就成了目的。可以尝试这么回答:“我在用手机工作。”“我在用手机买菜。”如此,手机就是帮助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工具。
千万不要把手机当成“礼物”奖励给孩子,因为这样会加深他们对于“手机是目的”的印象。
2.改变程序,在生活细节中剔除手机
为什么戒不掉手机?因为每天早上是手机闹钟把你叫醒,你很自然地就会拿起手机关掉闹钟,然后打开各种社交媒体和软件,于是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如果下定决心戒掉手机,头天晚上就应该把手机放在外面,而不是带进卧室。可以买一个闹钟,让每天叫醒你的是闹钟,而不是手机。这样清晨醒来,你洗漱、上厕所、吃饭,都做完了再拿起手机,你会发现早上空出了大量的时间!
将手机在这些细节中一一剔除,慢慢就能养成不用碎片时间看手机的习惯。
不报班,如何在家里训练专注力?
许多人对自己或者孩子的专注力分散感到非常焦虑,想要报个“专注力训练班”来解决。我认为,改善大脑功能在于一朝一夕的努力,在于日常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影响。
下面介绍几个在家里训练专注力的方法。
1.用环境的秩序感影响意识的秩序感。
专注,是意识的秩序。当人不专注的时候,意识是无序的,所以会有乱七八糟的念头冒出来,却没有一个能够引发进一步的思考。此时,你会感到非常无聊,心情或许会很糟糕。
然而,当你专注于一点时,意识会开始有序排列,所有的意识能量都会集中到一起,内啡肽、血清素会开始分泌,让你感到快乐并且更加全神贯注。
培养专注力就是建立意识的秩序感。大脑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环境的秩序感对培养专注力至关重要。
2.身心合一地训练。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感到痛苦、效率低,会有乱七八糟的念头冒出来?因为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总是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学习的时候,我们想着一会儿要出去运动;跑步的时候,我们想着工作上的安排;工作的时候,我们又想着生活中的烦恼;下班在家的时候,还总担心明天的会议怎么办,会不会被老板骂。所以我们总是没法儿专心,总是三心二意、忙中出错。
那么,要怎样改变?
培养身心合一的状态,让身体和心灵同频共振。跑步的时候专心跑步,学习的时候专注于学习,生活的时候就享受家庭的快乐,睡觉的时候就忘记烦恼,专注于休息。我们总觉得一心多用是好事,但其实它很低效,一心一意才真正值得提倡。
工作的时候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时候忘我地探索,生活的时候沉浸于其中,感受饭菜的香甜、家人的温暖和高质量的睡眠,才是专注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的真谛。
作者:黄翔,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治医师,颅底外科研究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神经肿瘤学组全国秘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及太平洋神经科学院(PNI)访问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首届上海科学技术协会“科学诠释者”。著有《大脑喜欢这样学》《加油吧,大脑!》《最强大脑》。本文有删改。
作者招募&投稿 |tbeducation@daznet.cn
提供内容线索 |微信:waitan2022
转载&合作 |微信:waitan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