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龙”不仅让杭州成了样板城市,也让浙江唯一的985和211——浙江大学出尽了风头。

文|周路平

编|游勇

在民企座谈会之前,浙江省长专程去了一趟浙大。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调研大学在所在地创新发展中发挥何种作用。

六小龙不仅让杭州成了样板城市,也让浙江唯一的985和211——浙江大学出尽了风头。在浙江大学信通系的官网上,《梁文锋校友为国献计献策》的文章已经在官网头条挂了快一个月了。

1998年,浙大率先打响了高校兼并第一枪,合并了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成为拥有7个校区的巨无霸。

虽然这让浙江人民痛失多所211,但回头来看,作为全省高校唯一的希望,从改革开放之后的下海潮,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潮,再到现在的硬核科创潮,浙大似乎总是能在时代变迁和历史进程中左右逢源

用省长的话评价,浙江大学在创新浙江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探索科创体制机制优化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用当代网友的话说,简直是秦始皇吃花椒——赢麻了。

01

在梁文锋火出圈之前,浙大最知名的企业家校友毫无疑问是段永平

段永平是高考老三届,考了两年,上了浙大。当年大学生都是包分配,段永平被分配到了北京一家电子厂。后来南下创业,凭借着过人胆识,通过竞标央视标王,成功将步步高品牌做得家喻户晓。不过,他活得很通透,40岁就退休,追随爱人的步伐去了美国。

段永平是所有高校都会羡慕的神仙校友,不仅钱多、为人低调,关键是舍得给母校花钱。段永平第一次给浙大捐款是在2006年,自己捐了3000万美元,又拉着网易的丁磊捐了1000万美元,创下了当时浙大的最大捐款记录,主打的就是一个事少钱多不求回报。当时浙大还想过给段永平一个名誉博士的头衔,但被他婉拒。



深刻改变杭州房地产格局的绿城宋卫平,也是这个年代考入了杭州大学历史系(后并入浙大),但他们系两个班70个人,有15个跑去搞房地产,撑起浙江房地产的半壁江山。

这些最早一批功成名就的企业家,都有个共同点,未必掌握了什么核心技术,但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很快成了最早一批富起来的人。

后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杭州成了电商之都和网红之都。浙大也出现了一批互联网创业者,包括同花顺的易峥和拼多多的黄峥。黄峥也是浙大的捐赠大户,他在2021年辞去拼多多董事长职务后,便向浙大捐赠了1亿美元。

但在六小龙冒头之前,杭州其实一度也非常痛苦。

“制造业增速放缓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最大短板。”2019年,杭州的市领导在大会上自我反思。因为电商和数字经济太过发达,导致杭州的经济结构面临着“软强硬弱”的尴尬处境。

当时杭州知名企业家宗庆后更是振臂高呼,“让我们杭州的企业有钱的出钱,有技术的出技术,实现专业化协作,发展1~2个高新技术的核心产业,为杭州的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随着六小龙驾着七彩祥云而来,过往的批评瞬间烟消云散。

而杭州六小龙里,有三家公司的创始人也是来自浙大。梁文锋是浙大2002级信电系电子信息工程三班的本科生,这个班有39个人。除了梁,同班同学里,蔡力宇、刘威后来都加入了DeepSeek的母公司幻方量化。

其实,梁文锋和段永平本科读的都是浙大信电系,信通系是在2016年从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改名而来。只不过,段永平读的是物理电子学,梁文锋读的是信息与通信工程,被划到了信通系。

而在梁文锋入学的那一年,项志宇也刚拿到浙江大学信电系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海外交流两年后,他回母校任教,成了梁文锋的硕导。

不曾想,十五年后,这个学生这么争气,直接把导师带火了,还把学校和城市也带火了。彭博社干脆给杭州戴了一顶高帽子,叫“中国AI宇宙中心”。

群核科技的创始人黄晓煌和陈航是室友,两人在2003年同时考入了浙大竺可桢学院混合班。这也是浙大的王牌,很多知名校友都出自这个学院,包括拼多多的黄峥。

云深处的朱秋国也是2003年考入浙大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他现在还是这个学院的副教授。2017年,朱秋国创办了云深处,和宇树科技一样,做机器人赛道。

其实,如果不是英语没过线,宇树的王兴兴也会是浙大的校友。他本科读的浙江理工大学,本想考研上浙大,总分过线,可惜英语没过线,被调剂去了上海大学。

杭州前市长说,一所好大学往往造就它的城市气质。而这些不同时代的创业者,也在影响浙大的气质

02

浙大人和浙江人一样,都爱折腾。教育部曾发布过一份《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浙江大学本科生创业率达到4.16%,断崖领先

这种氛围,群核的黄晓煌应该感受很深,他在海外留学后回到杭州创业,他在全世界转了一圈,发现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加入创业公司,“但浙大的同学就不一样,他们乐意加入创业公司。”

当年,浙江创业圈有个新四军的说法——“浙大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而浙大号称是中国的斯坦福。

这样的说法不是瞎编的。2000年,杭州就提出了“天堂硅谷”的设想,将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产业与软件产业、通讯制造产业、网络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一起,作为杭州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美国的硅谷在当年可是个热词,各地都说要打造中国版的硅谷,而硅谷不仅有大批科技公司,很重要的一点是有斯坦福大学,给这里的创新创业源源不断地供应人才,而斯坦福的校友也创办了惠普、谷歌、思科、英伟达、Netflix等硅谷巨头。



浙大老校长潘云鹤当时就明确提出:“浙江大学对于浙江,要像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对硅谷的带动作用那样,争取做更大的贡献。”现在浙大的官网上,还有一篇2003年的文章,标题明确写着浙大要打造中国斯坦福。

斯坦福的一大特色是产学研融合和学科交叉融合。这也是浙大的强项,不仅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氛围浓厚,甚至浙大教职工在外创业的现象也非常普遍。

集成电路行业大佬严晓浪在2001年创办半导体企业中天微时,就在浙江大学的超大所任所长,后来中天微开发了拥有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2018年,中天微被阿里收购,成了平头哥的前身。而浙大超大所副所长史峥教授也参与创办了广立微,这是一家EDA软件与芯片设备商,2022年在深交所上市。

云深处的朱秋国现在还是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2024年,浙大还专门为其发了一份公示文件,同意其到校外兼职。而据《浙江日报》的报道,云深处员工有一半是浙大校友。

朱秋国之前的两位老师——褚健教授和熊蓉教授,两人也创业多年。褚健创办了中控技术,熊蓉则创办了迦智科技。浙江最早的一家芯片设计公司杭州国芯也是浙大的四位教师与几个企业共同创立。

这两年,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校外办企业或者兼职被越来越多地方鼓励。比如新疆就明确倡导从事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工作的非领导岗位科研人员,去兼职创新或者在职创业,创业成果还能拿来考核评职称。

湖南、云南也出台了类似的行动方案和指导意见。

在其他地方刚回过味来时,浙大在2005年就已和浙江20多个市县达成科技合作协议,探索产学研模式,大量科研成果最终变成一个个能商业落地的创业项目,也成就了浙大的创新创业氛围。

过去,中国大学第三名的竞争一直非常激烈,华东五校谁也不服谁。从比历史渊源到比科研成果,到比全球排名,民间对这样的话题总是讨论得不亦乐乎。

如今,在硬核科技的时代,浙大在华东五校里明显有着更加出色的表现。

一不缺钱。全国高校2024年度预算经费,浙江大学仅次于清华大学,预算总收入达到了328亿元。而且还有大量捐赠,不用为钱发愁。2017年,浙大毕业生甚至筹了120亿元基金支持校友创业,部分收益拿来反哺母校。

搞科研,钱真的很重要。DeepSeek的母公司幻方很早就建立了万卡集群,DeepSeek没有靠VC,没有对外融资,全是靠自己做量化交易赚的钱去做大模型的研发。正是这种不受资本影响的玩法,才让DeepSeek在通往AGI的路上一路狂飙。

二能出成果。根据2024年统计的全球AI顶尖论文作者人数排名,浙大与北大并列第六。四年前,浙大还排在第89位,四年时间飙升了83位。

而前几年非常火热的AR/AI眼镜赛道,有人统计过一张表,人们惊讶地发现,里面一半都是浙大的校友。

除了这些创业者,浙大在人工智能圈也贡献了不少牛人。比如任小枫和俞栋都是浙江大学混合班校友,前者曾是亚马逊级别最高的华人科学家,后加盟了阿里;后者曾是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现已加盟腾讯。

朱啸虎说,2025年是中国资产全面重估的开始。对于浙大而言,2025年也是华东五校全面重估的开始。浙大经此一役,未来五到十年算是坐稳了全国高校第三的位置。复旦、上交一听一个不吱声,南京大学更是在角落里不敢大声言语。

03

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当年,段永平的步步高,史玉柱的脑白金,宋卫平的绿城,靠着央视标王、洗脑广告、房地产红利,也能够积累巨额财富。但野蛮增长的时代早已过去

互联网造富的一批创业者也在退潮。浙大校友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出现过很多公司估值很高的企业,比如蘑菇街的陈琪、快的打车的陈伟星、淘粉吧的刘俊、个推的方毅,虽然这些公司的用户体量庞大,但已经属于上个创业浪潮的产物。

低垂的果实早已被摘完,新质生产力成了这个时代的标签和国运的开始。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多是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投资人信奉的是对标欧美巨头的逻辑。但现在,随着AI、芯片等硬科技在这几年的崛起和重视,硬核创新的时代终于要来了

不难发现,从创业项目到创业者的背景都出现了巨大变化。无论是杭州六小龙,还是AI六小强,这些项目的创始人几乎都是技术出身,接受过成体系的高等教育,项目门槛也很高,科技含量呈指数级上涨。

而在六小龙概念火起来之前,总理到浙江调研,当时的会议室里虽然没有DeepSeek和梁文锋,但也有两位浙大的校友,一个是Rokid的创始人祝铭明,Rokid是国内头部的AR厂商。

另一位是进迭时空的创始人陈志坚,这是一家专注于做开源芯片架构RISC-V的创新企业。与X86和ARM架构不同,RISC-V的特点是完全开源,免费可控,不存在被某个国家卡脖子的风险,而且架构简单,可以像乐高一样进行模块化设计。

时代的变迁在这些创业项目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023年,梁文锋上榜了《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单。而在2024年的这份榜单里,也出现了四位浙大的校友,分别是青昀新材的陈博屹,主攻鲲纶新材料;迅实科技的金良,主要是3D打印方向;思谋信息的沈小勇,做智能工业平台;纤纳光电姚冀众,致力于钙钛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很明显,与之前移动互联网创业新贵的天下不同,上述四家企业做的都是在材料和硬科技领域。

以前硬核科技的创新,很少人会想到杭州。不久前,杭州市长说要把杭州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首选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如果以前这么说有自嗨成分,现在完全有这个底气。

在各地都在探究为何杭州诞生了六小龙时,杭州市长的一句话或许能解释背后的逻辑: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

杭州的市场经济发达,无论是之前的阿里巴巴,还是现在的六小龙,杭州其实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何稀里糊涂就长出来这些明星企业,更多是自由生长的结果,而不是规划出来的结果。之前网上有个笑话,说杭州是在6000条小龙里,长出了6条真龙,而XX是想直接养6条真龙。

但相比于杭州被无数人吹捧,或许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的创业者正在打破只能追随创新的刻板印象,没有把创业满足于发家致富或者跨越阶层,更多在做一些看起来很酷、很有情怀的事。

用梁文锋的一句话说:以后硬核创新会越来越多。现在可能还不容易被理解,是因为整个社会群体需要被事实教育。当这个社会让硬核创新的人功成名就,群体性想法就会改变。我们只是还需要一堆事实和一个过程。

梁本人就是这个事实的最好注脚。而当下,时代也正在犒赏这些愿意突破硬核科技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