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校区,一间敞亮的会议室内,当谈起导师,围坐在一起的机电工程学院智能仪器与微波测试(Inmeasure)团队研究生言语中充满崇敬和钦佩:

“我一直觉得,老师比我们努力,比我们来得早,比我们回得晚。”

“每次去找导师,无论他在忙什么,他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听我说话,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

“导师总是温和地说‘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么解决’,让我感到很被尊重,感到在老师心里我们是平等的。”

“大家经常一起探讨交流到很晚,共同攻克科研上的难题,这让我觉得这个大家庭很温暖,自己的研究生没有白读!”

01

传承王家礼教授

又红又专、敢为人先的精神

196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一位从“哈军工”毕业的高‌材生,从东北来到古城西安,加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执教。

他就是王家礼,也是智能仪器与微波测试团队创建者。


王家礼教授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王家礼教授出生于1942年,如今已83岁高龄。1965年,王家礼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微波天线专业。1966年来到西电,在之后的40余年里,他全身心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将一生都奉献给热爱的教育事业。

他曾主讲电磁场方向10余门课程,研究各种微波器件,主持编写《电磁场与电磁波》等多本教材。退休后,他仍活跃在课堂上,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以幽默的方式讲给学生,深受学生爱戴。2021年,王家礼教授获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王家礼教授是团队多位老师的授业恩师,团队现任负责人陈晓龙教授读博时的导师就是王教授。每次忆及恩师,他的脑海中时常浮现起三件小事:

第一件事是在读博时期,王教授多次对他讲起过:在“哈军工”求学时的辅导员是解放石家庄时第一个将红旗插上城头的解放军。“做什么事都要凭着一股勇气!”辅导员曾对王家礼说,敢于冒着敌人的枪炮,第一个冲上前,将红旗插上城头,就是一种勇气。这句话一直鼓舞着王家礼,让他在后来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中始终铭记要敢为人先、勇于担当。

第二件事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高校内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凤毛麟角,但是王家礼教授却始终专注于“铁氧体”材料的研究。当时,没有相关产业,从实验设备到实验研究甚至烧制“铁氧体”的过程,他都亲力亲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凭借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且为学校相关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件事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决定在海南岛架设微波通信天线。王家礼教授要爬上60米到100米的高塔,亲自架设天线,他双手双脚紧紧地攀着高耸入云的铁架,大风一吹,整个人都会随着高塔产生大幅摇摆。尽管内心也很惧怕,但是,凭借时时放不下的责任感和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支持,他克服内心的恐惧,圆满地完成测试任务。

“从这三件事,我看到了王老师身上的一种精神,这也是老一辈西电人普遍具有的精神,那就是:又红又专!红则坚如磐石,专则敢为人先。”陈晓龙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从事科研工作,都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和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

团队导师孙璐副教授硕博期间的导师也是王家礼教授。

“我们团队老师的成长,真的离不开王老师的精心培育。”孙璐副教授心怀崇敬地说:“王老师为人很正直,他要求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认真做事、诚实做人,对我们人格的引领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教学与科研上,王家礼教授对团队教师也进行了深入的指导。“他经常去听我们的课,听完后,会提很多宝贵的意见,让我们去改进。”孙璐副教授说,“团队教师讲课时的一些公式,王教授会认真去推导,将推导过程在纸上一一理清,非常严谨。”

让孙璐副教授印象深刻的还有很多:王教授对团队师生态度总是很谦和,也非常关心大家的生活与学习。尤其是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他总是有问必答、不厌其烦。这种深厚的学养、平等对待学生的师者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个人。

02

注重培养研究生的“1+N”种能力

如今,团队的接力棒传到了陈晓龙教授和孙璐副教授等多位导师手上。团队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及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余名。

团队以高性能电子装备机电集成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电子测量与仪器技术为核心,围绕物联网与测试控制等方面的国家重大需求与产业发展热点,致力于智能仪器与微波测试、智能物联网感知测试、通信信号分析与测试、总线控制与测试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合作。


陈晓龙教授与研究生探讨课题

团队负责人陈晓龙教授2015年于美国南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现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省级测量与仪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西安市智能仪器与封装测试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仪器类专业认证专家等职。

作为主要参加人,他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以第一完成人获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一流课程、陕西省一流课程等殊荣,为学校师德标兵、教学名师。

团队导师孙璐副教授曾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董春云、于皓瑜、詹劲松等团队其他教师也多次获得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获全国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西部赛区一等奖等。同时,团队教师作为主要成员建设“陕西本科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教学团队”“陕西省测量与仪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培育德才兼备的研究生人才是导学团队肩负的崇高职责与光荣使命。传承王家礼教授的科研和治学精神,智能仪器与微波测试团队以“育人为本、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为指导方针,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陈晓龙教授指导研究生开展测控电路设计实验

在多年研究生培养中,团队秉承“科学研究为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理念,采取多种举措着力培养研究生的“1+N”种能力,即:一种核心能力,N种拓展能力。

“一种核心能力是指创新能力。”陈晓龙教授介绍说,本科阶段,学生学的大多都是前人创造出来的知识,与本科生阶段不同,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就是创新点,就是要求学生研究新理论,提出新方法。

而创新能力并不会凭空产生。“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打好扎实的数理基础。作为理工科研究生,最终能在自身研究领域取得多大成果,能有多大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数理基础是否扎实。”陈晓龙教授说,“因此,团队在研究生课程安排中,始终将数理学习列为重点,帮研究生夯实数理基础。”

其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通过科研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因此,团队为学生安排了丰富的科研实践项目。

而N种拓展能力则包含协调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

“研究生最终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而社会对人的能力的需求是多样的,我们不能只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这些拓展能力的培养。”陈晓龙教授谈到,人才培养中,团队一直都鼓励和支持研究生通过参加科研项目组织协调、担任学生干部、组织实验室文娱活动等多种途径来培养拓展能力。

03

携手知名企业,共育科技英才

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高质量发展专项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与国内多家企业、研究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实验平台,形成科教、产教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团队。

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团队要求所有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均参与科研项目,并根据学生不同的成长规划安排研究方向,将研究生划分成多个小组,安排对应的教师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成长和发展。

课题阶段,团队每周召开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会。研究生轮流在研讨会上汇报课题研究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实验室老师和学生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每周召开研讨会,不仅使导师及时掌握并指导学生的研究进展,还使不同学生了解了团队其他成员的研究动态,扩展研究视野。

校企合作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向企业快速转化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这一指示为高校和企业推进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

在研究生培养中,智能仪器与微波测试团队依托高性能电子装备机电集成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智能仪器与封装测试”重点实验室、西电-中电仪器共建电子测量仪器创新中心、陕西省测量与仪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协同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

2023年10月以来,团队博士生张硕岩与两位研究生经常要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电科41所”)调试,因为团队正与该所合作开展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团队研究生在中电科41所做校准算法测试应用

中电科41所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唯一的专业电子测量仪器研究所,主要从事电子测量仪器、自动测试系统和核心元器件的研制、开发及生产,致力于电子测试前沿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实现了高端重大科学仪器和通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团队研究生在中电科41所测试系统指标

智能仪器与微波测试团队与中电科41所长期保持紧密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与研究所各自的优势,共同围绕电子测量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中电科41所依托自身在产业化方面的优势,为团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场地及实践平台。团队的研究生可以结合电子测量仪器的实际工程需求,将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致力于解决国家在仪器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这种共赢的合作模式不仅为团队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和创新平台,而且有效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团队研究生在中电科41所联调“毫米波5G信号源”

“41所拥有行业内先进的仪器,在这里,我们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设备,从而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张硕岩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还要经常与所里的技术人员进行沟通,这不仅提高了他的沟通与表达能力,也加深了他对行业发展的了解。

与中电科41所的合作只是团队通过校所合作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智能仪器与微波测试团队已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普源精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研究所/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通过产教融合模式,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协同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将高校教育与产业技术发展紧密契合,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贡献力量!

在人才培养中,智能仪器与微波测试团队还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在竞赛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在团队导师的指导下,近年来,团队学生以个人或组队的方式,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模竞赛、“电工杯”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陕西省电子设计竞赛等大大小小的各种赛事中多次取得佳绩。

04

赓续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做好新时代研究生党建思政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研究生培养中,智能仪器与微波测试团队始终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核心地位,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秉承“传承先辈精神、响应时代号召”的团队宗旨,近年来,团队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形式,多次组织师生奔赴延安革命圣地,通过参观革命旧址、学习党的发展历程,深入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响应党的号召,团队研究生始终心系党和国家,不断汲取奋进力量。


团队组织研究生开展“守初心、担使命、传承延安精神”活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在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团队通过微信公众号策划了“学习建党百年史,党史故事‘仪’起讲”专栏。该栏目每期邀请一位团队教师或优秀校友、研究生,深入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关键历史时刻:从党的诞生到南昌起义,从长征的艰辛到遵义会议的转折,再到澳门的回归,共推送系列文章40余篇,全面展现了党的辉煌历程。

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团队师生重温了党的光辉历程,激发了师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激励着师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时代的伟大征程!

在团队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下,团队毕业生怀揣着坚定的责任感与崇高的使命感,纷纷以实际行动在关键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团队开展“追忆光影党史,秉承文化自信”主题党日活动

团队毕业生钟昭祺就职于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航电所。因为从中学起就使用QQ,她对腾讯有着深厚的感情。刚考上研究生时,她就对导师陈晓龙教授说:“将来毕业后,我想去腾讯工作。”在陈晓龙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读研时,她顺利进入腾讯实习,并拿到了优秀实习生称号。毕业时,她本可以进入腾讯工作,但这个内心坚定的女孩却放弃了腾讯的高薪,选择了投身军工事业——入职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航电所。

飞机试飞时,有时需要测试技术人员一起参与试飞,因此试飞测试是具有很高危险性的工作。但是,钟昭祺到试飞院后,积极参加试飞任务,在海南试飞现场一待就是两个多月。

“我去试飞院出差时,看到航电所内有一个英雄墙,上面贴了20多位因为试飞而壮烈牺牲的烈士,其中3位是西电的毕业生,最年轻的一位仅26岁。”陈晓龙教授说,“我出差都能看到英雄墙,我想钟昭祺肯定也知道试飞的危险,但她毅然选择了试飞院,这充分体现了西电毕业生身上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谈及当初的选择,钟昭祺说:“在西电7年的学习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和能力,西电光辉的校史与红色基因,也坚定了我将个人事业与祖国航空发展融为一体的信念。选择试飞院就是为了国防情结的薪火相传。”

如今,在试飞院航电所,她担任着多个机载雷达试验项目课题的主管,利用研究生阶段培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她用专业知识和细致耐心完成一次次的试飞测试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一次次披荆斩棘,用行动践行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铮铮誓言!

05

“导师平等的姿态、温和的态度,

让我深感被尊重”

采访中,当谈及导师,团队研究生们讲了很多难忘的故事,言语中流露出崇敬与感动。

“我常常觉得,老师比我们努力,比我们来得早,比我们回得晚。”博士生张硕岩说,实验室学生一般是晚上10点到11点下班,但陈老师经常深夜11点还在工作。

研三学生王英权记得有一天深夜11点半,他去楼下拿东西,恰好碰见提着包正打算下班的陈晓龙教授。看见他后,陈教授就问起他最近一个实验的情况,获悉他遇到难题后,陈教授就与他一起想解决办法。此时,他看到陈教授的家人已经打电话催他回家了,但陈教授并没有着急走,而是与他在原地探讨了好长时间,想了好几个解决方法。临走时,陈教授还对他说:“我明天回复你,看咱们能不能把这个事情解决掉。”

尽管这件事已过去了两年多,但王英权始终记得这个夜晚:“我感觉老师的工作态度以及认真程度,真的是远远高于我们,让我受益匪浅。”


陈晓龙教授指导研究生做微波近场测试实验

陈晓龙教授指导学生时的认真严谨,也让王英权印象深刻。

“科研工作中,我们做的工程实践多了,有些显而易见的东西就会默认它是常识,比如,在微波领域,我们一般认为线缆越粗,它的性能就越好。”王英权说,有一次实验中就遇到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问题,导致研究工作进展停滞,当时陈教授强烈建议他去做一个实验,通过实验数据来证明这个常识,这样才能说服非微波专业的合作方。于是,他按陈教授的建议做了实验,将实验数据清清楚楚摆出来后,果然更轻松地说服了合作方。

陈教授还时常告诉团队研究生,做人做事,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多看自己的缺点,这样每个人才能进步。谈到导师对自己的影响,博士生张硕岩说道:“无论是日常科研工作还是团队管理,陈老师都非常讲诚信、讲原则,他是这样要求我们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还一直引导着我们,要求我们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科研,都要讲诚信、讲原则。”

研二学生李振霄的导师是孙璐副教授。团队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李振霄在科研上遇到困难时,孙璐老师不是直接告诉他解决方法,而是与他讨论,引导他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这让他受益良多。此外,孙璐老师还很关心他的生活。新冠疫情暴发时,李振霄被困在老家无法返校,孙璐老师每隔一两天就会关注他家乡的疫情动态,多次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并督促他在老家坚持学习。


孙璐副教授与研究生探讨科研课题

研三学生王家怡的导师是詹劲松副教授。有一次,她参与的一个科研项目时间短、任务重,合作方给她很大的压力,很多要求和指标她都无法完成。詹劲松老师获悉后,并没有指责和批评她进度慢,而是从她的角度出发,首先帮她平复心情,詹老师又通过视频会议,对身处外地的她进行指导。

“詹老师非常有耐心,我一遍、两遍听不懂,他就一直重复跟我讲解决办法。”王家怡说,最终效果并不理想后,詹老师又与合作方进行了更细致的沟通,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她的压力,“这件事让我非常感动,让我觉得遇到困难时,导师是站在我们这边的,他会从我们学生的角度出发,帮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詹劲松副教授指导研究生调试信号源

日常科研中,詹老师经常和学生一起工作到深夜12点甚至一两点,与学生共同解决科研难题。还有一次,大家去詹老师家聚餐,面对12只螃蟹13个人,詹老师选择把螃蟹都留给了学生。

“通过这件小事,我就觉得老师真是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让我感到很温暖。”王家怡说,团队里大家也经常一起加班到很晚,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这让我觉得这个大家庭很温暖,自己的研究生没有白读!”

研二学生刘建鹏的导师是宦惠庭副教授。每次,他去请教宦老师问题,无论宦老师在忙什么,他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听学生说话,耐心地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他常常对学生说:“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来找我。”科研上遇到难题,宦老师也总是温和地说:“我们一起来探讨下怎么解决。”“这种平等的姿态、温和的态度,让我深感自己被老师所尊重。”刘建鹏说。


宦惠庭副教授指导研究生FPGA算法实现

说起于皓瑜副教授,研三学生张旭觉得用“亦师亦友”这四个字来形容于老师最为贴切。“于老师属于威严中带着亲和,你可以跟他开玩笑,就像同龄朋友一样。”张旭说,有时科研进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于老师也不会严厉批评学生,而是用鼓励的方式帮学生推进科研进度。

对此,研一的薛智博也深有感触:“于老师特别善于鼓励式指导学生,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薛智博说,于老师还很关心学生的生活。开完组会,他常常会询问大家生活中有没有需要帮助的。上学期,薛智博在感情上遇到了困扰,于老师就多次跟他沟通交流,帮他想解决方法,很快帮他走出了情感困境。


于皓瑜副教授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

06

很多研究生毕业后仍与团队保持联系

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团队也不忘丰富研究生的精神生活,经常组织各类团队活动,凝练团队文化,加强团队凝聚力。

团队倡导“强健体魄、热爱生活”,不定期组织师生开展羽毛球、篮球等体育活动,让研究生们在运动中充分释放压力,强健体魄,增进友谊;春节时,团队还会组织留校同学一起过节,给予学生们家一样的温暖。


2024年团队组织师生春游团建

每年毕业季,团队都会组织热闹的团建活动。活动中,毕业生与老师及师弟师妹一起聚餐、一起到轰趴馆k歌、打台球、表演节目、做游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研究生生涯的谢幕留下一份特别的回忆与纪念。


团队举行2024年迎新年团建


团队组织2023届学生开展毕业团建

在这种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熏陶下,很多研究生毕业后,依然与团队保持着联系。团队建了一个微信群,群里有毕业生及在读研究生共90余人。每当毕业生回母校时,团队时常会安排他们与在校生进行交流,分享职场经验以及职场所需技能与当下学习的关系,帮助在校生更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更好地规划学习生活,为走上社会、走进职场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团队毕业生回校与在校生交流

有的毕业生工作后,在职场中遇到瓶颈也会寻求导师的指点。2016级毕业生小张,毕业后入职了一家知名航天研究所。起初,他很自豪,后来看到很多去企业工作的同学收入比他高,他开始纠结要不要辞职去读博。于是,他找到陈晓龙教授。

“如果你是因为想读博而选择辞职,我支持。但如果你是为了换工作而读博,我不支持。”陈教授对小张说:“在研究所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我建议你工作两年以上,再考虑要不要换工作。”

听了陈教授的话,小张最终选择了继续在研究所踏实工作。后来,他很庆幸听了陈教授的话,目前,无论事业成长、还是个人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07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科研成果应用于多个领域

秉承“薪火相传、上下求索、砥砺奋进、勇攀新高”的团队理念,近年来,智能仪器与微波测试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科学仪器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3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高质量发展专项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先后承担的横向、纵向科研项目40余项,获发明专利20余项,科研成果应用于多个领域。

作为通信、雷达、测量仪器等国家重大领域电子系统的核心器件,高速模数转换器(ADC)的精度决定了设备的核心性能,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在团队专注的测量仪器领域,ADC性能的不足导致当前国产高端仪器性能与进口差距巨大,无法满足高性能雷达对高速、瞬态信号的测试需求,这直接影响着雷达的相关制造,同时,西方国家对我国限制出口高端ADC芯片。

为此,团队提出从软件算法层面提升国产ADC精度的解决方案,突破了芯片的硬件性能瓶颈。该技术在权威企业的产品中成功应用,显著提升产品相关性能指标,超越了国际同类尖端产品。产品还应用到太赫兹无损检测仪、扫描探针显微镜中,实现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示范应用。


团队研发的模数转换器精度提升算法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肆虐,团队紧跟国家需求,服务社会热点,师生通力合作,短时间内开发出“智能物联转运负压隔离舱系统”。该系统以物联网测试技术为核心,提升了负压隔离舱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了对医护人员和环境感染风险,还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对患者生理体征进行远程监测和医疗资源调配,提高了医生接诊效率和区域医疗资源利用率。


团队研发的智能物联转运负压隔离舱系统

同时,结合5G技术的发展需求,陈晓龙教授带领团队学生迎难而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了毫米波5G信号源的关键技术研发。


团队研发的毫米波5G信号源

人才培养方面,团队学生通过在实验室三年的学习生活,在团队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心怀祖国,毕业时奔赴各地,用自己所学建设祖国、服务社会。

团队自成立以来,已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兵器集团、国内高校、科研院所、部队国防等单位以及华为、中兴等知名企业培养输送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

这些毕业生肩负着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使命,在各自的领域中绽放光芒,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团队老师与毕业生合影


团队荣获学校第六届“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

科技兴邦,创新强国。谈及团队未来的发展与规划,陈晓龙教授介绍说,科学仪器是科技进步的“先行者”,它与科技发展以及产业发展都密切相关,“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测量和仪器,任何产业想要实现自主可控也离不开仪器的先行。所以说,科学要发展,仪器须先行。”

在国家科学仪器领域的关键需求指引下,未来,智能仪器与微波测试团队将坚守初心、肩扛使命、锐意进取,以高性能电子装备机电集成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将机电集成测试技术和微波射频仪器关键技术研发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培养更多具有卓越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西电力量!


来源 /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通讯员 / 卢红曼 林波 张硕岩 刘雯雯 邹韩俊

编辑 / 王冠玉

责编 / 王 格

出品 /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西电满血版DeepSeek,上线!

奋进2025,西电这样干!

诚邀!西电2025年春季大型双选会来啦!

数智尖峰,区位赋能 | 仙电诚邀八方菁英申报海外优青项目!

DeepSeek眼中的西电,长啥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