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宣布停招金融工程、土木工程等27个本科专业。这一重大调整引发了社会尤其是广大高考生和家长们的关注。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社会分工、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背景下,高校专业的"生与死"不仅关乎教育资源配置,更折反映了当下对人才需求的改革。
山东大学停招的27个本科专业名单
"金融工程、保险学、公共事业管理、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产业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物流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工业工程、旅游管理、信息安全、电子商务、海洋资源与环境。"
从上述山东大学停招的27个专业名单可以发现,它们有这三个特点:
1. 太过于传统:如,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对应基建高峰期需求,但随着城镇化率趋近65%、重大工程饱和,行业人才需求锐减。数据显示,全国已有超40所高校撤销土木工程专业。
2. 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如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虽曾炙手可热,但AI技术的渗透使传统课程体系难以适应智能硬件开发、边缘计算等新需求,导致人才供需错配。
3. 人文社科类就业困难:如公共事业管理、世界史等专业面临公务员岗位缩减、社会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挤压,就业率持续低迷。教育部明确将"毕业去向落实率"作为专业存续硬指标,这些专业自然首当其冲。
淘汰逻辑本质是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动态适配,那么面对专业调整浪潮,我们该如何应对?
对于当下的高考生和家长来说,需把握四大原则:
1. 锚定国家战略需求
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如选择"智能医学工程"而非传统临床医学,可对接AI辅助诊疗新场景;"双碳"目标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毕业生在光伏、储能行业起薪已达15-25万元。
2. 构建"基础学科+技能组合"
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提供底层思维,叠加Python编程、数据分析等技能,形成"T型竞争力"。例如生物学+AI可从事基因编辑算法开发,历史学+数字人文技术可投身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3. 关注高校培养模式创新
优先选择实施大类招生、跨学科实验班的高校。如报考同济大学"工科试验班",前两年通修智能建造、数字城市等课程,后两年再细分方向,有效规避专业选择风险。
4. 警惕"伪新兴专业"陷阱
部分高校跟风开设"区块链工程""元宇宙科学"等专业,但师资、课程尚未成熟。建议查阅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选择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的专业。
山东大学此次专业调整,也标志着高等教育进入"供给侧改革"深水区,倒逼高校从"专业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我国高校不再培养"终生职业者",而需塑造"终身学习者"。
当"专业消亡"成为常态,培养学生快速学习、跨界整合的能力,才是应对不确定未来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