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风的拂面,肥城的田野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春节过后,肥城的农业生产迅速进入繁忙的春耕春种阶段,各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在老城街道小窑圣拓农机专业合作社,金属碰撞声此起彼伏。街道农机技术人员和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忙着为“冬眠”数月的农机具进行“体检”。他们认真保养关键部件、调试机械性能、更换磨损零件,排除安全隐患。技术员还现场向农机手传授各类农机具的保养知识,讲解故障排查和日常操作规范,进一步提升了农机手的操作水平。

“现在春耕马上开始了,机器都放置了一个冬天,感谢技术人员对我们的农业机械进行维修、保养,帮了我们的大忙。目前,所有农机已经全部检修完成,为今年的春耕备耕做好了充足准备。”合作社负责人王爱国感慨地说。


而在汶阳镇砖东村的西兰花种植基地,一幅同样忙碌的画面正在上演。村民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西兰花移栽工作,一株株幼苗在空气中绽绿吐翠,预示着又一年的丰收希望。种植大户李向军为确保春季西兰花的顺利移栽,招募了50余个当地村民集中作业。这一举措不仅保证了移栽的及时性,也直接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就近就业。西兰花,这颗“绿绣球”,在肥城摇身一变,成了货真价实的“致富花”,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与此同时,肥城市明东家庭农场也迎来了土豆种植的黄金时期。农场工人们正忙着选种、切种、拌种、整地、撒肥,为土豆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箱箱切好的土豆被工人们运输到田间,乡村振兴的“薯”光在春播的序曲中愈加明亮。这不仅是土豆的种植,更是肥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有耕耘就有收获。走进石横镇红庙村蔬菜基地,温室大棚内暖意融融,螺丝椒植株青翠欲滴,丰收的喜悦荡漾在大棚内外。红庙村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精心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大力实施蔬菜品种调优工程,走出了一条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种植新路子。近期上市的这批螺丝椒,品质极佳,亩均效益可达3.2万元左右。为确保蔬菜生产的顺利进行,石横镇的农业技术人员几乎“扎”在棚内,为螺丝椒规模化生产提供全流程“保姆式”服务。

红庙村作为肥城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全村建有多个大棚,年生产各类蔬菜200多万斤,务工群众人均收入达到3.2万元。大棚螺丝椒的反季节生产,更是让绿意与红火交织,科技与农事共舞,为促进群众增收蹚出了一条新路子,也为肥城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肥城处处焕发着乡村振兴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农民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在广袤的田野上精心绘制着一幅幅绚烂多彩的丰收画卷,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宏伟壮丽篇章。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