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时节,万物复苏。走进肥城市安驾庄镇洼里村无人农场,五千余亩高标准农田已经披上了崭新的“绿外套”。伴随着急速的“嗡嗡”声,无人机在麦田上空穿梭,白色的雾状农药从机体下方喷出,形成一道雾帘,精准地喷洒在返青的麦苗上。

作为一名与土地打交道三十多年的“老农民”,洼里村党支部书记刘太钢跳出“舒适圈”,主动学习新技术,借助农业机械化之力,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20多亩地,大约一刻钟就能喷洒完,节省了人力财力,很高效。”刘太钢说。

从“会”到“慧”,种好田保粮安离不开新装备新技术。肥城大力推进现代化农机新设备和智慧农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种粮大户利用农用无人机进行机械化追肥作业,不仅效率高,还能精准施肥。巡田机器人可自主采集田间气象、土壤墒情等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撑。


在仪阳街道槐树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飞防作业。“过去300亩地打药要5天,现在用无人机4小时就能完成。”种粮大户冀荣祥边说边展示手机上的智慧农业APP。

智慧农业让管理更精准。仪阳街道依托数字农业服务平台,整合北斗导航、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墒情监测、精准施肥等全流程智能化。目前,已完成小麦春灌2万亩,追施返青肥2.8万亩,科技种田覆盖率突破85%。

给农田装上“科技引擎”,让智慧农业大显身手,是肥城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效举措。桃园镇前鲁村种植大户陈涛便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受益者之一。


“现在都是机械化种植、机械化收获,而且自从铺设了滴灌带后,浇水施肥都不用操太多心,节水节肥还省力。”对陈涛来说,自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实施以来,农田管理变得便捷高效,粮食产量也随之增加。目前,陈涛承包种植的480亩冬小麦长势喜人,返青的麦苗孕育着无限生机与活力。

从过去的大水漫灌,到现如今的“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我承包了300亩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还安装了PE管道,建成后预计每亩地能节约20立方水左右,节水节地又省工省时。”在边院镇大海子村,种粮大户夏光新高兴地说。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实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目标。据了解,2024年,肥城在7个镇街实施了3.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8400万元。

地肥粮丰,“新模式”里有个大粮仓。在大汶河畔的孙伯镇,一片片绿油油的小麦苗齐根壮,如地毯般覆盖在田野上,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今年由镇里牵头,我和中化集团签订了农业托管服务协议,这一季粮食从施肥开始,往后的管、收、耕、种,化肥、农药、种子都是他们来负责。”南栾村种粮大户薛照平介绍说,“就拿正在进行的施肥来说,过去我这400多亩地需要4天才能完成,现在2天就完成了,而且还省了买化肥、找机械、找人工的操心事。”

据孙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金宗介绍,近年来,孙伯镇积极应对粮食谁来种、怎么种问题,探索创新“镇联合社+村集体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四方合作全域土地托管模式,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档升级,真正实现“全镇一块田”,全力推动农民增收、粮食增产、产业增盈,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目前,孙伯镇3.84万亩耕地,在南栾、西程两村5536亩耕地作为全环节托管试点基础上,近期与中化集团签订全环节托管服务1200亩,其它多环节托管服务4000亩,并逐渐实现全环节托管服务。


经测算,全环节托管每季每亩可节约成本110元,粮食产量亩均增加15%,中储粮在托管中心设置粮食收储点,以每斤高于市场5到7分钱的价格统一收储,亩均增收560元。

从“会”到“慧”,藏粮于“新”。去年,肥城粮食亩产达到474公斤,总产达到51.1万吨,“汶阳田”纳入全省六大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引领区。“我们坚决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巩固提升‘一块田改革’‘减垄增地’创新成果,持续做优社会化服务,今年将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110万亩、10亿斤以上。”肥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继荣表示。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刘娟 孙静)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