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笔者上学时曾流行这样一句话:每个月总有那么三十几天不想上学。或许原本天性热爱学习的孩子并不多,但学习终归是一种理性行为,只有明白其重大意义,才能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

因为一个人只有逐渐做到自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学校里随处可见各种用以激励学生斗志的标语,然而有一些调皮的学生却在校园中特意拍下那些被断章取义的标语,并表示遮挡部分内容后才暴露了他们所谓的“真实心声”。



“遮挡后才是我们的心声”,学生拍下校园内标语,堪称断章取义的经典

在一些农村学校,常常能看到黑板前的大字:学习是改变贫穷唯一的终身武器。然而,在这个教室,因年久失修,“改”字脱落了,引得同学们纷纷调侃。学习的痛苦并非终身伴随,但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当PPT屏幕放下,遮挡住标语后,反倒体现了他们当下的真实想法。

学生们对标语的独特“理解”,估计会让校长直冒冷汗。有人说,学校里悬挂标语的位置很“懂事”,恰好遮住几个关键字,于是那句励志标语就变成了,请不要努力,因为结果会陪你演戏。



显然,这些学生的心声大多并非以好好学习为主,而是想着坐享其成,但这种心态终究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没有任何成绩是能轻易获得的。

这个案例着实提醒学校的老师们,挂钟时需留意位置问题,不然一番努力可能会因这个钟而破坏了氛围。比如“尽最大的努力,不为青春留遗憾”这句话,谁能想到,由于钟表需挂在黑板正上方,恰好遮住了“不”字,难怪学生们每次进入教室都笑成一团,而老师还以为是这条标语终于发挥作用了呢。



有些标语似乎能直接预示几年后学生们的状况。这是某师范大学的一个入室提示,要求学生们一进入班级就要保持安静,结果其中的字因胶脱落掉了几个偏旁部首,直接就变成了“入厂上班”。大学生们看完后一头雾水,难道这就是学校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吗?



00后是较为独特的一代人,常规的学习方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自00后开始,学生们似乎呈现出一种不太好管理的态势,这是因为他们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对标准答案似乎有着天然的抵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类标语对他们而言显得千篇一律,他们更倾向于用“学渣”之类的表情包来自嘲。

就连一些学霸也喜欢追随网络上的热门梗。如今,一些网上的up主会将经典课文改编成歌曲,甚至把《论语》改编成说唱。这种形式的表达使得当下的年轻学生似乎不太青睐权威或经典的内容,他们更注重情感共鸣的稀缺性。



因此教育方式可以从此处切入,采用更具真情实感、能够调动学生情绪的内容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笔者曾看到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有关激励考研的。

让学生想象自己今年考研失利,然后闭眼设想若时间倒退几个月,自己该如何学习,接着再睁眼,仿佛回到正在复习的时刻,从此刻起努力改变未来,这让大学生们极具代入感。若能利用一些表情包或段子等元素,使年轻学生群体产生代入感,相信他们便不会觉得学习痛苦,还会觉得潮流跟风。



可将学生的压力转化为一种兴趣,使他们对原本感觉枯燥的难题产生兴趣并理解其中的知识。还可通过反向激励,让学生对完美主义说“不”,从而使一些学生敢于正视自己在学习上的一些平庸之处。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