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如同一艘即将远航的船,承载着学生的期待与忐忑。从慵懒的假期模式切换到规律的学习生活,从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需要重建关系的集体空间,这种转变往往让部分学生出现“开学综合征”——晨起困难、课堂走神、社交焦虑等状况。
作为班级的掌舵者,班主任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班级活动搭建“心理缓冲带”,帮助学生实现“软着陆”,是教育智慧的重要体现。班主任可以从情感联结、能力重塑、文化浸润三个维度,构建阶梯式活动体系,助力学生完成开学过渡。
破冰重构
用情感联结消融人际坚冰
经过一个寒假的休息,学生间可能会稍显陌生。为此,班主任可以先用破冰行动联结学生情感,消融人际坚冰。
开学伊始,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展“时间轴”活动:每人领取2米长的绳子,用不同颜色的纽扣标记重要人生事件,如学会骑车的蓝色纽扣、第一次做饭的红色纽扣。学生在教室中穿梭,通过观察他人“时间轴”寻找共同经历者。这种具象化的生命叙事比语言更能触发共鸣。当某学生发现同桌与自己都有“养宠物”的黑色纽扣时,两个灵魂瞬间找到情感连接点。
同时,班主任还可以设计任务型协作活动,给学生制造团队体验。比如开学首周,我组织了“班级生存挑战赛”,将40名学生随机分为5组,要求用报纸搭建能容纳全组成员的“诺亚方舟”。过程中,羞涩的转学生为固定结构出谋划策、寡言的男生主动承担搬运工作……当最后一座歪斜的纸船在欢呼声中立起时,团队认同感已悄然建立。
能力重塑
用游戏化场景重建学习节奏
假期到学期的过渡本质是生物钟与认知模式的切换。部分学生直至第三周仍处于“人在课堂,神游八方”的状态,这实质是自我调节能力断层的外显。班主任需通过梯度活动设计,帮助学生重建学习节律。
比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展“24小时颗粒度管理”活动:每人领取标有时间刻度的透明罐子,将不同颜色的米粒(代表学习、运动、娱乐等)按实际时间分配投入。当看到“娱乐米粒”占据半壁江山时,学生开始主动调整作息。配套的“番茄钟挑战赛”更是将时间管理转化为可视化竞赛,班级墙上的“专注力进度条”让自律变成集体“狂欢”。
文化浸润
用仪式感浇筑班级精神地基
开学过渡不仅是行为适应,更是价值认同的过程。班主任需把握黄金期,用仪式活动浇筑班级文化基因。
比如,班主任可以举办“时光胶囊”封存仪式:每人写下对新学期的期待、恐惧或秘密,装入班级铁盒埋于校园树德园中。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动作,既是对过往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承诺。这正是铸造集体记忆的好契机,当学生看到班主任郑重地将自己的心事与其他40份重叠时,归属感油然而生。
班主任还可以发起班级“班级宪法”制定工程:通过人人参与设计的方式,确定“准时”“尊重”“互助”三大核心价值,再由学生分组设计视觉符号。有的班级将“准时”具象化为齿轮造型的班徽,有的用握手图案诠释“互助”。当这些符号出现在班旗、笔记本甚至走廊墙绘时,规则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集体意志的图腾。
过渡期活动的有效性需通过科学评估持续优化。班主任应建立“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观察”的三维评估体系,每周发放“适应性雷达图”,从情绪状态、社交参与、学习投入等维度进行动态监测。对于持续处于“焦虑区”的学生,可启动“影子伙伴计划”,安排适应性强的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结对陪伴。
过渡期是教育的微观缩影,开学适应从来不是单向的“学生服从纪律”,而是师生共同创造新秩序的过程。当班主任用活动搭建情感联结的桥梁、用游戏重构能力养成的路径、用仪式浇筑文化认同的基石,所谓的“过渡期”就会蜕变为教育的美好相遇时刻。那些在协作中绽放的笑脸、在解谜时闪亮的眼神、在班徽设计稿上的每一笔涂抹,终将汇聚成推动班级向前的不竭动力。而这,正是教育艺术最动人的实践注脚。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艾彦华(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第一小学教师)
策划:张广林
编辑:韩冲
校对:付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常悦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