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第二届“上海慈善奖”名单出炉

在十名“慈善楷模”中

这个名字尤为熟悉


他是一位奉贤的离休干部

也是一名老党员

去年他刚刚辞世

但是他热衷慈善助人的精神

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潘晋尧,早期做过民福村党支部的地下党员,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革命斗争,为奉贤的解放作出过贡献。建国后,曾先后担任政府机关及工业、商业等部门党政领导。他几十年默默无闻做着扶贫帮困、敬老爱幼事业,用他那颗滚烫的心,挥洒着爱心与汗水,汇成一股暖流,汩汩淙淙,滋润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心田。

有困难,就得帮!


从2002年民福村帮扶开始,潘老就开始为弱势群体四处奔走。为了救济贫苦人,他跑遍了四团镇14个村,甚至为一个居无定所的家庭赶赴金山区向当地政府寻求帮助。截至2021年底,潘老已帮助困难群众近140余户,送钱送物合计超过3万元。每逢重阳节他都要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钱送物,让他们过好节。2013年,90岁高龄的他为敬老院的老人送去了100份重阳糕,并亲自与工作人员一起一一分发给老人。遇到高温季节,他还为老人们送去西瓜、棒冰等消暑物品。20多年来,他为四团镇敬老院送去的钱物近3万元。

天灾无情,人有情!


这些年来,不管国内外哪儿有灾情,他一知道,总是在第一时间捐款捐物,这些年,他捐出去的钱款已经超过20万了。因为潘老始终坚信,爱心不分国界,人间自有真情。潘晋尧的女儿说起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父亲,至今都要掉泪。当老人知道灾区缺被少衣时,寝食难安。捐完钱,他拿出家里所有的新棉花胎,铺在清洁后的地板上,盖上一层丝绸被面,铺上一层全棉被单,一针针密密缝。当女儿看到父亲从早缝到晚,时而弯着腰,时而跪着,戴着老花镜,颤抖着手时,她几次要求代工都被拒绝,又心疼又无奈。她知道父亲缝上的不仅仅是灾民御寒的被子,也是他的一份心意。在父亲心中,这样的被子是最珍贵的。

红色基因,要传承!


曾任奉贤区“夕阳红”讲师团成员的潘老原本没上过学,建国后才在组织安排下到松江干校学习了一些文化知识,但许多字不会写,写文章就更难了。正是由于他对战友的思念、对先烈的缅怀之情激发了他,决心克服困难讲一讲革命经历,让新时期的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把这种情感化作对青少年的关爱。准备第一篇宣讲稿时,他在时任平安镇关工委秘书长吴根明的协助下,先列出提纲,再通过提问式的方法边想边写,不管错别字,先成文,再反复修改数十次,废纸上百张,近一个月时间才完成。20多年宣讲66场,近7000人次听讲,为后辈、年轻党员树立了良好的党风党性形象。


潘老坚持每年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自扎大小花圈,带领自家亲属、陪同烈士家属前往光明、北宋、奉城、四团等革命烈士墓祭扫革命烈士,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潘老经常教育家族孙辈,“没有我们党、没有英雄的浴血奋战,就绝不会有我们的今天,这种红色基因,要代代传承,永远铭记。”

助人家风,有继承!


受潘老的影响,他的儿子连续5年结对贫困生陈燕,使她完成学业,并积极参加支援灾区,敬老帮困,社会公益等捐款捐物活动。孙媳妇一直对一位失去母亲的儿童小姚给予母亲般的温暖,小姚奶奶还曾来到四团广播站,想要感谢她多年来为小姚的付出。孙子读幼儿园时,班里有位丧母的同学,他回家问妈妈:“我可不可以把我的压岁钱给他买几件衣服和袜子,我要帮助他。”现如今,孙子还坚持着每年带着礼物去看望这位同学。

当谈到他如此坚持几十年来扶贫帮困的缘由时,他说:“我出生是一个无房无田无文化的苦孩子,过去像根草,后来共产党把我当作宝,让我生活得很幸福。每每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自己做的这些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见到困难就帮,我才心安理得。”

潘晋尧,在几十年默默无闻的慈善帮困、敬老爱幼的奉献中,铺就了一条感人的真情之路,潘老几十年如一日,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的事迹令人感动,他的善行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种种荣誉,无不闪耀着潘老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

编辑:凌姗珊

• end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