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遗忘的丰碑

——记工程兵建筑第54师亲历者

范瑛 白依格 陈麒元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秉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初心,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和工程困难,以拳拳爱国之诚和赤子之心常年作业于地下工程,为新中国的国防工程建设奉献了青春乃至生命;有这样一支部队,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和纪律,默默无闻奋战在保家卫国的隐秘战场,用精神和鲜血为祖国和人民铸就了强大安全的屏障,谱写出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壮丽篇章。他们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54师,代号8342部队。

1961年6月20日,工程兵建筑第54师正式组建。在此后的三线建设中,这支神秘劲旅转战南北,先后圆满完成甘肃酒泉导弹卫星发射基地、新疆马兰核武器试验基地、青海海晏核武器研制基地、甘肃嘉峪关低窝铺原子能联合企业以及四川绵阳梓潼“两弹城”、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厂等重大国防工程的基础建设工作,完成了不少至今还不能解密的国防特种工程建设任务。1982年,由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国家战略的调整及“两弹一星”主要工程任务的基本完成,中央军委宣布撤销54师建制。54师的历史虽短,却给后世留下了叹为观止的国防工业建设物质遗产,更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精神丰碑。数十年弹指一挥间,华发换青丝。为民族大义舍生忘死、为国家安全牺牲奉献,成为这集体记忆中鲜红的底色,而无怨无悔、光荣自豪则是这抹鲜红中闪亮的关键词。尽管这段记忆曾因国防军工的保密要求而深埋地下,因工程兵建制改变部队撤销而不为人知,然而那些铭刻着青春、热血、牺牲和奉献的岁月,似乎从未走远,它们和解密的国防工程一样,在这和平盛世,终以隆重的姿态重昭于天下。



铸魂

“风雪高原工程兵好十连”

说起54师的事迹,几乎每一位老兵都会说起标兵连“风雪高原工程兵好十连”。1968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驻扎在崇山峻岭、戈壁高原修筑康藏、青藏铁路和国防工程的工程兵建筑第103团2营10连“无限忠于毛主席的风雪高原工程兵十连”(后改为“风雪高原工程兵好十连”)的光荣称号。

10连驻地的生活和生产条件都是极其艰苦的。老兵冯元杰提起当年,几近声泪俱下:“1961年8月,我们新兵到新疆训练,第二年年初就下山施工。工地在低窝铺的上游,那地方是戈壁滩。部队住的是帐篷,那时候是棉帐篷,戈壁滩上根本找不到能压紧帐篷的大石头,风沙一吹帐篷就铺天盖地地乱飞。另外呢,吃得也很差。到什么程度呢?最恼火的可能就数从东北运来的红高粱。红高粱其实还是好吃,甜甜的,但是吃了后解大便困难……就是苦到‘上面在流泪,下面在滴血!’就苦到这种程度啊!”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工程兵们筑路建筑操练一样也没耽误,用钢铁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

1968年,中央军委命令指出:“10连18年如一日,奋战在西南和西北的风雪高原,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征服了险山恶水,战胜了酷暑严寒,出色地完成了修筑康藏、青藏公路和国防施工任务,为我军树立了一个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坚决贯彻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好榜样。”1968年10月,毛主席将国际友人赠送的芒果转送给首都第一建筑公司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宣传队又将其中一枚芒果转送给刚刚被中央军委肯定的“无限忠于毛主席的风雪高原工程兵十连”。

伟大的力量源自伟大的信念。随着全军对“风雪高原工程兵好十连”的宣传和学习,10连代表的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成为工程兵独有的精神品格,标兵连的榜样和荣光,更坚定了工程兵官兵不计得失、矢志奉献的志愿,从此,坚韧不拔、勇敢无畏、不计得失、矢志奉献成为54师鲜亮的精神底色。



苦干

“十六万方是怎样拿出来的”

伟大的事业造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缔造伟大的事业。在转战大西南的国防工程建设时期,工程兵第54师不断涌现新的英雄标兵团队。

1966年6月16日,经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在重庆涪陵区白涛镇附近山区建设一处生产核燃料的工厂,属于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代号国营816厂。其主体工程完全隐蔽在“金子山”山体中,占地20平方公里。816工程体系庞大复杂,洞体内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顶部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816工程工程量大、工期时限短、技术要求高,54师先后投入101、123、125、103团等4—5个建筑团的兵力。其中101团为主攻团(代号8042部队)。该团1971年完成坑道掘扩石方16万方,创造了工程兵一个团队年掘扩石方的最高纪录。1972年召开的“313会议”上,由101团介绍了《十六万方是怎样拿出来的?》经验。这个团的6连,是担负01房间(安装原子反应堆的房间)的主攻连队,被工程兵党委树为“四好连队(单位)标兵”。1969年底,总政治部、工程兵政治部和54师政治部组织联合工作组,在6连进行年终四好总评试点,总结了该连全面建设的经验,并刊登在当年11月11日的《解放军报》头版头条上。

“十六万方”无疑塑造了工程兵的一段传奇和神话,但在亲历者的记忆中,它是战士们用坚强不屈的精神和血肉筑成的。没有先进设备,全靠工兵镐、工兵铲、炸药、风钻,凿开坚硬的岩石层。人歇机器不歇,24小时昼夜施工。施工艰苦卓绝的程度超乎想象。“战士们在作业面上掘进时,除身后以外,上下左右以及前方五个方向都是坚硬的岩石,可谓‘五块石头夹一块肉’。”有人测算,如果将开挖出来的石渣筑成1米见方的石墙,长达1500公里。

1973年1月,18岁的郭武军怀着从军报国、建功军营的理想应征入伍,他在54师101团4年的历练就是参与建设816地下核工程。郭武军说,每天的任务就是使用风钻和钢钎凿开坚硬的岩石,打眼装进炸药爆破,再用工兵铲、工兵锹清除碎石,装进斗车人工拉出洞外。山体地质复杂,经常遇到暗河溶洞、塌方和洪水,时刻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安全。战士们磨烂了肩膀衣服和皮肤,每向山中前进一尺一米,都是以肉见石、以命相搏,付出无数血汗。

816工程已于2002年解密,并于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它以超大的规模和惊人的工艺被誉为“世界第一人工洞体”“绝世的和氏璧”。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它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王春才评价说:“伟大的816工程是54师永远的英雄纪念碑。”在共和国的三线记忆中,它是在极端困难年代里工程兵官兵置生死于度外,战胜千难万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的神话;在官兵们的记忆中,它是汗水泪水浇灌的无悔青春,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绝不退缩的战斗豪情,是逝去的战友们不灭的灵魂,也是坚忍不拔、

为国献身精神筑起的最坚固的国防长城。

牺牲:“什么叫生命的价值,什么是军人的素养”

工程兵部队不仅生活条件艰苦,且任务特殊,工程难度高,往往具有相当的危险性,牺牲在所难免。1969年到1977年间,先后在125团任营、连文书和军务参谋的张永忠亲身经历了工程兵战士施工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苦。回忆那些为国防建设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友们的英雄事迹时,他说:“125团是一个英雄的部队,先后参加了“两弹一星”基地建设、816工程、7402工程、XXX库工程等,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三线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当兵时,我们团正在川东涪陵地区会战816工程,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叫艰苦环境,什么叫生命的价值,什么是军人的素养,人生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

河南夏邑人尹保子1968年初入伍。作为副排长,他事事抢着干,哪里困难哪里就有他,哪里危险他往哪里冲。在一次坑道作业时,突然遇到塌方,一块巨石向前方的两名新战士飞来,尹保子一跃将两名新战士推向安全的一侧,自己却不幸被砸中。战士们把他送到医院紧急抢救,他苏醒后的第一句话是:“那两个新战友怎么样?”而他自己身体70多处段位性骨折,终因伤势太重而英勇牺牲,时年22岁。尹保子舍己救人的壮举被追记二等功。54师125团3营报道员张辉容,根据尹保子英雄事迹撰写《全心全意为人民,勇为革命献青春》一稿,发表于《解放军报》。尹保子的战友牛静海也为他专门撰写了回忆文章。



曾在123团2营6连服役的江少元,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感叹道:“我从军校回来任职当排长,从我们这个作业面看过去,能看到另外一个作业面的顶上坑道有石头掉下来,把一个人埋了……我们赶过去把这个人拉出来,但他已经死了,这种事情时有发生。确因坑道掘进时,风险非常大。按理来说,部队这方面组织也很严密,部署了大量安全员负责观察,有问题就喊施工人员赶紧撤,但是这种因伤死亡的事情还是防不胜防。”

恶劣环境导致的疾病也威胁着工程兵的生命。杜子银是湖北沔阳人,1969年入伍,当兵不到3个月就加入共青团,半年入党。入职还不到一年,突患疾病,口喷鲜血,英年早逝。当时医生给的诊断是钩溺螺旋体并中毒性痢疾。张永忠还记得,“那时我们部队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95%以上的人都得了中毒性痢疾,每天要跑40多次厕所,和杜子银同时患流行性出血热的还有两名排长,也不治身亡”。

816工程的战士们由于施工环境和医疗补给有限等原因,普遍患有严重的腰腿痛。另外,由于施工紧张、任务重,过度劳累,再加上坑内噪声大、照明不足、能见度差等原因,造成碰、刮、摔、压等外伤事故频发;钻孔作业和爆破作业加之通风条件不好等问题,导致坑道内粉尘超标是常态。因此,凡是长期在坑道内施工的人员,程度不同都患有矽肺病;有部分战士,因为劳累出汗多,喝生水导致腹痛、股泻、疾病的多发。使用风钻的战士往往因为巨大的噪声留下终身听力残疾。

身边战友的牺牲是工程兵回忆中的永远的痛,朝夕相伴、同甘共苦的伙伴突然离世,在当时是让人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在多年以后则是让人难以忘记的心痛回忆,对战友的追忆是工程兵回忆中最常见和持久的话题,也是他们集体记忆中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郭武军说:“这些年来,我时常想起当年在重庆建设施工时的场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战友有的因公负伤,落下残疾;有的得了矽肺、关节炎等疾病。在离洞4公里处叫作‘一碗水’的烈士陵园,有70多位战友至今还长眠在那里,有的牺牲时才刚满20岁……”

距离重庆涪陵816基地不远,有个地方叫作“一碗水”,那里有座烈士陵园,静静矗立着76块墓碑,墓碑主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1岁,最小的仅有17岁。



丰碑

共和国不会忘记

60年前,原子弹的成功引爆震惊中外,无数科技工作者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奇迹,为两弹“做窝”的工程兵部队,同样为新

中国的国防安全立下大功,但因严格的保密要求和部队编制的变动,54师的足迹和业绩深埋在大西北的戈壁和大西南的深山,他们的功绩隐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事业的背后,史所未载,人所不知。2021年9月,“两弹一星”精神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诚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无疑正是工程兵建筑第54师的精神写照,然而于这只特殊的神秘而坚强的部队而言,“坚韧不拔、勇敢无畏、不计得失、矢志奉献”更是他们独特的精神品格,是对“两弹一星”精神最好的注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工程兵战士们在退伍之际,几乎都留下了粉尘侵害和各种碰、刮、摔、压等病痛。然而,在我们的访谈中,提到对那段从军岁月的想法,几乎所有的老兵都一致认为,身为工程兵的岁月,虽艰苦但无悔,是一生的光荣和骄傲!近年来,随着工程兵承担的重要工程任务陆续解密,54师的光辉业绩才开始为世人所知,他们的历史至今仅有少量记载,他们的记忆主要仍是老兵的个人回忆。54师的历史是三线建设艰苦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54师的记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时代在前进,但为国奉献的爱国精神永不褪色,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进的永恒动力。值此三线建设决策60周年之际,将54师的集体记忆书写为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国家记忆,书写为中华民族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民族记忆,让工程兵的宝贵精神在新时代重现光辉,正当时。



后记

感谢洛阳国武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工程兵五十四师光辉历程纪念馆馆长、洛成退役军人服务协会会长郭武军先生协助联络54师老兵代表并提供口述访谈机会;感谢原工程兵建筑第54师123团政治处书记、原总参工程兵某部参谋长、副总队长兼总工程师杨文礼先生多次接受访谈并热心为本文提供大量图文资料;感谢原工程兵建筑第54师组织科干事陈怀文先生为本文提供图文资料;感谢54师老兵沈建光、冯元杰、江少元、刘才根、罗应忠等老先生接受访谈。同时感谢四川大学新中国城市史研究团队赵昕宇、白依格、魏七月、陈麒元、覃知艺、张昱佩、陈加好等同学参与进行口述访谈并整理访谈记录。四川大学新中国城市史研究团队工程兵口述访谈对象还极为有限,且由于约稿时间和文章篇幅所限,只能选取部分口述访谈纪录片段结合老兵回忆录以成此文,谨此致敬为共和国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的工程兵英雄们!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范 瑛(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白依格(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陈麒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拔尖计划2023级本科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