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被逼着进行大合并的地步了,还拿地位要平等说事,就真有点不知死活的意思了。用专家的话说,这叫「严重缺乏危机感」。要消除这种认知障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搞人。
2025年2月17日。本田汽车的知情人士告诉媒体,只要日产让其社长内田诚(Makoto Uchida)即刻辞职,那么双方就可以重拾谈判。在这起大重整中,本田需要与一位能有效管控内部反对意见的日产高层进行沟通。这距离双方正式做出结束统合的决定,仅有4天的时间(详见:中资大厂收购日产)。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的大潮下,本田、日产以及三菱汽车都意识到,他们已经无法单独求生,即便没有日本经产省掺和,重整也是必选项。时下,正是内田诚破坏了大好的局面。本田这名知情人士,直接把账算到了内田诚的头上。
2025年1月23日。在本田与日产正式决定进行统合经营一个月后,本田社长三部敏宏(Toshihiro Mibe)提出了把日产变成子公司的想法,而且这也获得了背后支撑日产的瑞穗银行(Mizuho Bank)的许可。
基于本田的计划,整个统合由本田主导,新设立的共同控股公司的社长和过半董事会成员由本田指派。在控股公司旗下,分别设本田和日产两家事业单元,人事等经营决策权各事业公司自主决定。
在世界汽车商业史上,完全平等的重组,根本就不存在,权力只能归属资源强势的一方。各位台前的一把手们,只要能确保各自利益集团的利益不受损,就算是合格的人才。重组方案出台之前,各方先势力首先较量的是人事。先有人,才有事。
2025年2月3日。日产将其日本国有汽车集团的牌坊,再次清洗了一遍。他们心心念念的平等重组,迎来了本田「我们从未说过这是对等的」回应。
重整后的控股公司只有本田一个名字,且本田一方必须全面控盘。重组不是简单的人事和资产合并,这样做无法提升效率,更不会带来积极的收益。
情急之下,日产的高层们开会做出了初步决定,重回“自力重建”的老路。翌日,日产向本田传递了终止统合的消息。
2025年2月5日。日产又针对本田的方案举行了正式的董事会。在12人参加的会议上,只有2名外部董事同意了本田的方案。包括内田诚在内的10人,都拒绝成为本田的子公司,更不同意本田的股权置换比例,并投下了庄重的一票。这时,瑞穗银行转跳到了日产一方,支持了日产董事会的决定。
很快,东京和横滨的决定,就出现在了日本的媒体上。
2025年2月13日。在官宣结束统合的当天,日产预报了截至2025年3月的财年收益。预计净利润会从上一财年的4266亿日元(约合204.8亿元)转为800亿日元(约合34.8亿元)的亏损。在日产最为倚重的北美市场,销量已经降到了92万辆,离本田有50万辆的差距,且亏损达到了62亿日元。日产独立活下去的本钱,越来越少。
内田诚治下,日产的危机盖不住了。
自2019年12月,成为社长后,内田诚并没有改变日产商品规划的延迟、美中主力市场的销售停滞乃至下滑、供应商策略的不足、电动化与智能化开发滞后、产能过剩等一系列的问题。2024年年底的人事调整,还没有触及根本。整个公司混乱的状态,延续了解职戈恩(即卡洛斯·戈恩 Carlos Ghosn)后的状况。
日产的前高管们甚至认为,内田诚已经失去带领日产翻身的能力,他应该主动为此担责;本田的高管们以日产行动太慢概略了其中的种种;日本的行业机构分析称,日产的官僚主义病又犯了,他们没有意识到现在已经是生死时刻;日产的供应商和员工们通过媒体发声表示,成为本田的子公司,总比破产要好。
在财报发布的说明会上,内田诚认为当下的重中之重是找到解决业绩低迷的办法,平息由此带来的混乱。对其本人的去留,也做了暗示性的说明:
我希望尽快解决问题,尽快将工作交接给继任者。
在媒体还在组织内田诚继任者清单的时候,本田知情人的话拉升了逼宫的量级。据称,日产的董事会已非正式开始讨论内田诚辞职的时间。日产横滨总部也传出了类似的声音,内田诚尽快辞职,才能在2025年6月前,完成与本田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