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2月21日讯(记者 李卓玲)"一口价"策略正受到更多合资车企的追捧。
据蓝鲸汽车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6家合资车企宣布推出"一口价"活动,涵盖日系、韩系、德系等车企,诸如广汽丰田、东风日产、北京现代、长安马自达,乃至南北大众等,部分品牌车型降价幅度达数万元。
从某种程度上讲,前述合资品牌的"一口价"活动与不少新势力所推崇的直营模式全国统一售价异曲同工。这种号称取消经销商与消费者间传统的价格谈判环节,以统一透明价格销售车辆的模式,在终端市场的实际落地操作情况如何,有无附加条款?是真优惠还是新套路?蓝鲸汽车近日深入一线,一探究竟。
隐藏门槛:需置换、分期或限车型配置
在部分自主品牌加码"0首付""0利息"等购车方案之际,合资品牌阵营这边则掀起"一口价"狂欢。据悉,"一口价"是指车企直接设定一个固定的销售价格,不再通过经销商进行议价,从而简化购车流程,提高价格透明度。
仅本月,就有超三家合资品牌推出"一口价"活动。2月5日,广汽丰田宣布推出"一价到底"购车福利,针对旗下锋兰达和威兰达两款SUV实施"一口价"优惠政策。其中,锋兰达全系一口价8.98万元起,原价12.88万元起,降幅达3.9万元;威兰达全系一口价12.98万元起,原价17.38万元起,降幅达4.4万元。
2月10日,北京现代宣布旗下第11代索纳塔、全新途胜L、库斯途三款车型上线"焕新一口价",分别直降3万元、4万元和4.2万元。此次价格调整后,第11代索纳塔一口价11.98万元,全新途胜L一口价12.98万元,库斯途一口价13.98万元。
2月17日,东风日产也针对轩逸、天籁和逍客等车型推出了一口价,其中轩逸经典一口价6.98万元起,天籁真心版一口价12.78万元起,逍客·荣誉真心版一口价9.98万元起,并宣称"一口价、真心价、无套路、不限时"。
图片来源:车企官网
那么,实际落地是否真如前述所言无套路呢?蓝鲸汽车探访了广州多家经销商门店后发现,不同品牌在落地"一口价"时方式各有不同,部分品牌的一口价仍暗藏不少限制条件。
首先,部分品牌的"一口价"仅针对置换客户,新购车者无法享受。以北京现代为例,有经销商人士告诉蓝鲸汽车,其"焕新一口价"仅针对置换用户,"这其中包含国家补贴、厂家补贴等,没有旧车置换的话价格没那么低,但可以给申请优惠。"
其次,部分品牌车型不仅需满足置换,还要绑定分期的金融方案才能享受。以前述12.78万元起的东风日产天籁真心版为例,有经销商人士对蓝鲸汽车表示,"这个一口价是做了‘分期+置换’的价格,没有置换要13万多元,价格去不了这么低。"其并指出,厂家的置换补贴需要旧车是同品牌且上的本地牌。
当然,也有无前述置换、分期条件的,但大部分品牌车型的一口价只是裸车价格,落地还需加上购置税、保险等费用;同时,大多车企的"一口价"范围仅限部分车型或版本,如最低配,或者限电车等,有一定的选择性让利,部分热销车型或高配版本仍需议价。
此外,这些"一口价"大多限时,为短期优惠。如上汽大众途岳新锐、帕萨特Pro、ID.3聪明款等多款车型的限时一口价活动时间至本月底;广汽丰田前述一口价政策适用时间至今年3月31日。多名经销商人士称,"一口价"优惠限时,会随行情变化,目前部分车型有此优惠,后续其他车型会否跟进还未知。
图片来源:车企官网
对于前述品牌推出的一口价政策,东风日产、广汽丰田、北京现代等厂家方面人士对蓝鲸汽车表示,"要去了解一下""详情要咨询线下经销商门店""新政策得等通知"。
市占率跌破4成,淘汰赛打响
不过,尽管存在一定的隐形门槛,但从反馈上看,"一口价"模式近期确实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多名经销商人士对蓝鲸汽车表示,近期为车市淡季,"一口价"活动出来后,很多消费者都前来了解咨询,对销量起到一定带动作用。
"‘一口价’车型其实就是走个销量而已,把利润让出来,冲个销量。"有经销商人士称。另有经销商人士称,相比过往,"一口价"模式能减少客户对比和询价时间,各店价格统一,竞争集中在服务上。
在业界看来,合资车企力推"一口价"购车模式,一定程度也是其在市场竞争压力下的一种营销尝试。
在自主品牌凭借电气化、智能化技术不断崛起背后,合资品牌的市占率正不断被挤压。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为145.9万辆,同比增长14.1%;销量占有率达68.4%,较上年同期上升8个百分点。换言之,合资品牌的市占率在跌破4成后,正不断逼近30%份额红线。
图片来源:中汽协官微
作为参考,4年前的2020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仅为38.4%,而合资占61.6%。不过几年,此消彼长,攻守之势异也。
对于合资品牌的未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去年3月曾预言,目前新能源行业已进入淘汰赛,2024-2026年是规模、成本和技术的决战。中国车企新能源产品加速投放将会蚕食合资品牌市场,未来3-5年,合资品牌份额将从40%降到10%,其中30%是中国品牌未来增长的空间。
这一预言会否成真,还不得而知。但从今年整体车市的竞争来看,市场依然卷出高度。除了打了近两年的价格战仍在延续外,部分自主品牌已开打智驾战,将智能化技术下探到更低的价格区间。
对于合资品牌而言,除了营销模式革新外,如何重构技术优势、重塑品牌价值,如何夺得更多市场份额,是更关键的课题,将决定着谁能在淘汰赛中幸存。但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