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蒋介石败逃以后,还占据了东南沿海的一部分岛屿。这些岛屿,既能作为屏障,又能作为反攻的跳板和基地,因此他很是花了一番心思构建。

一江山岛便是其中要塞。围绕岛中高地,布下了层层防护,明碉暗堡百余座等等,更是调了一员猛将镇守。

1955年1月18日,我军陆、海、空三军协同,不到一天便拿下该岛。



该岛的防卫司令,曾对红军欠下累累血债,更使红军两位军团将领牺牲。此一战,红军仇人被当场击毙,他是谁?

留守红军的艰难突围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失利,中央红军总部共计8.6万余人,不得不进行转移,踏上了长征之路。

为了掩护主力、照顾伤员等各种原因,还有一万六千多名红军将士和游击队员等,奉命留守苏区。这留下的一万多人,也并不是集中的部队,大部分在江西境内,还有几千人在福建。虽然名义上留守红军有数万,但有战斗力的,只有这1.6万人,其他的都是伤员和妇孺。



但为了迷惑牵制敌人,为主力转移争取时间,留守红军必须虚张声势主动出击,给敌人以“主力未撤”的假象。也是因此,主力突围后,蒋介石恼羞成怒,纠集了数十万大军,还有土豪劣绅以及还乡团等,对苏区的留守红军,进行了疯狂的打击报复。

在这种情况下,苏区面积不断缩小,留守红军只能化整为零,分散在崇山峻岭间,艰难地进行着游击战。

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留守红军折损近半,10位红军重要领导人,仅陈毅一人活到了建国。



围剿留守红军的蒋军将领,各个心狠手辣,这其中有个最狠的角色,他一人就害死了红军两位军团级将领。

这个人,便是王生明。

1911年,王生明出生于湖南祁阳。他的父亲王春悦,曾经参加过曾国藩的湘军,也算是个小军官,后来解甲归田娶妻生子。

这个当过军官的父亲,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寄予厚望悉心培养。尤其是小儿子王生明,从小打架捣蛋孩子王,其父认为这是有打仗天赋的表现,才14岁,就鼓动他参军去了。

参军早,因此他年纪不大参加过的战役却不少,人又机灵读过书。15岁参加北伐,当了班长,17岁参加南京战役,还生擒了两个白俄雇佣兵,升了排长。1933年,他还到中央军校去深造了一番。



全面抗战爆发后,20多岁正值华年又身经百战,王生明在抗日战场上也曾大放异彩。他参加过淞沪会战、中条山会战、朱仙镇战役等等,在淞沪会战中,他曾死守蕴藻浜,把部队打得只剩下9个人,才完成任务撤出阵地。

抗战结束后,他因为战功获上校军衔。明明是一员抗日猛将,却因为一件往事,留下了累累血债,和永远难以抹去的污点。

那是1931年,中原大战结束后,因为在战争中立功,王生明升任中尉,从此后开始参加对苏区的围剿。

王生明,还是他一贯生猛的作风,在五次反围剿战役中,有大量的红军战士被他杀害。广昌战役,这是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的一次防御战,红军因此一战,死伤超过5000,损失巨大。而王生明却在此战中,因为英勇作战还负伤了,战后,又带着伤到军校训练班,边学习边休养。



主力长征后,蒋介石对苏区,施行了地毯式的搜索与进攻。到1935年初,苏区的面积,已经只剩下瑞金、会昌、于都、宁都四县交界处的那一点地方,叫做“三角地区”。随着封锁进一步严峻,补给也已经断绝,再守下去,恐怕要全军覆没。

为了赢得生机,留守红军决定兵分九路,分别向闽赣、闽西、湘南、湘赣等不同方向突围。

这一次突围,本就是决定生死存亡的悲壮选择,而且环境险恶斗争残酷。粮草,也早已经断绝,他们疲于奔走应对敌人的进攻,身体消耗巨大,却只能靠野菜、野果等低能量食物充饥。

大家分头行动。其中一支队伍,好不容易安全渡过濂江,经过重重险阻,到达了会昌晓龙的天门嶂。眼看即将冲破敌人的封锁圈,胜利在望,哪知行至一条山路,突然一大群伏兵杀出--------



遇伏击浴血天门嶂

这支队伍,是由贺昌与李翔梧率领。

贺昌,1906年出生于山西省离石县,原名叫贺颖。他是我党早期的党务干部,早在13岁时便已经投身革命,还是红军元老,担任过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任过红三军团的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在留守苏区的红军领导中,他是仅次于项英、陈毅的中央苏区第三把手。



贺昌

此时,遵义会议已经召开,当中央红军的电报传来时,所有人都激动万分。在出发前,贺昌以此作为激励,告诉大家说:“中央红军已经攻占了遵义,我们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失败与错误,也都已经得到了纠正。当前,我们必须冲出敌人的包围,保卫苏维埃------”

集结完毕,1935年3月9日下午,贺昌率领着第三大队的数百战士,从上坪的屏坑山出发,做突围的先头部队。李翔梧率领第四大队,也是数百人,随后出发。

李翔梧,1907年出生于河南洛阳,也是一位老革命,18岁便加入我党,而且才学很高。他毕业于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后来又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之后又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通晓英、俄、德、日四国语言。



李翔梧

1929年,李翔梧回国,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1931年,因为斗争形势的变化,李翔梧回到中央苏区,之后历任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等职。

江西会昌县晓龙乡,境内有一座海拔七百多米的险峰,名叫天门嶂。此山沟壑纵横、峭壁林立,虽然道路崎岖野兽出没,但这里,却地处闽粤赣交界,是江西通往广东、福建必经的咽喉之地。

红军向来不怕吃苦,况且大路有重重封锁与监视,因此他们选了天门嶂作为突围方向,准备经此地转移到福建长汀。但在抢渡濂江时,这支队伍便被人发现告密,贺昌的先头部队,在过江后就遭到了伏击,他率队突围出去,继续前进。



贺昌

到达天门嶂,眼看便能冲破封锁,哪知荒无人迹的深山,突然一支伏兵杀出。敌人想来预谋已久,上来便利用地形优势穿插迂回,将红军队伍拦成三截。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贺昌镇静自若的进行指挥,指挥重机枪连占领制高点,开始与敌人殊死搏斗。满山弹雨杀声震天,但敌人以逸待劳,又有优势兵力武器精良,红军因此败下阵来,牺牲了许多战士。

战斗从3月9日傍晚,直打到10日凌晨。队伍被打散,贺昌率领一部分战士,突围到了归庄,结果没来得及休整,敌人便又扑来,只能继续迎敌。因为身负重伤,子弹又打没了,为了避免落入敌手,贺昌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一年,他才29岁,红军在南方的3年游击战,他是牺牲的最高将领。



这支半路杀出的敌军,正是王生明指挥的,此时,他还不过是第八师的一名中尉连长。山脚下,蒋军的第89师、第8师以及粤军的第7师等,都已闻讯赶来,将天门嶂围了个水泄不通。

也是因此,带着7名战士突围出去的李翔梧,也只能被困深山,白天在岩洞水沟深草中躲藏,晚上出动行军。补给就更不要提了,山间的野菜草根树皮,只能找到什么吃什么。

两天后,敌人开始地毯式搜山,沿着山沟、山脊,人挨人的趟山。眼看敌人越来越近,但此时,李翔梧已经身中数弹行动困难,为了不拖累同志们,他决定结束生命。他告诉大家说:“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决不让敌人抓活的,你们走,不要管我---------”

就这样,李翔梧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壮烈牺牲,他才27岁!



若没有王生明的精准伏击,崇山峻岭中,这支队伍还是很有希望突围出去的。是王生明以一己之力,逼得红军两位军团级高级将领,双双饮弹自尽,而这两支队伍,战士们也大部分牺牲。靠着红军的鲜血,王生明染红了官帽,开始步步高升。

20年后,已经坐上司令的王生明,被老红军出身的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在一江山岛战役中打得惨败,最终被击毙。



所谓“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他欠红军的累累血债,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偿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