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恩来总理逝世六个月后,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朱德元帅,在妻子康克清和战友们的陪伴下也离我们而去了。

人民又失去了一位好元帅,整个国家顿时笼罩在难以言喻的悲痛之中。

朱老总生平最放心不下的不过是这巍巍山河、广袤天地,康克清深知丈夫的抱负和期盼,所以将朱德临终前的交代铭记于心。

叶剑英元帅与朱德既是战友,也是知己。得知朱老总离世,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正在料理身后事的康克清与叶剑英对视,双双情难自已,数次哽咽落泪。

受朱德生前的嘱托,不久后,康克清特意到叶剑英住处拜访,将朱老总临终前的遗言亲自告知了叶剑英。叶帅听后,发出连连的赞叹声。

(朱德、康克清和朱敏、刘铮的合影)

康克清究竟说了什么,能让叶剑英反应如此之大?朱德又为什么偏偏给叶剑英留下嘱托?两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深厚情谊呢?

一、英雄虎胆不惧愁,立志报国终不悔

朱德在建国后位列十大元帅之首,战功赫赫四个字已经无法形容这位军人的丰功伟绩。他少年时便立志报国,是信仰坚定的老革命家。朱德见证着这个国家从疮痍满目到兴盛自强,每一步都有他的血泪。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朱德不顾渐渐衰老的身躯,依旧奋斗在国家建设的第一线。

国家百废待兴,祖国的建设、社会的生产发展都要重视起来,需要有人领军前进。朱德暗暗下着决心,要一马当先。



(朱德在北京阅兵)

朱德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副主席,为建国初期各项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在他的领导和参与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初见成效,经济、政治、军事、国防等领域都有了飞速发展。

在1959年至1976年间,朱德被连续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位期间,朱老总主持了170多次人大常委会会议,日夜为国家政权机构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奔波忙碌,对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卓越贡献。

“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这是朱德年少时立下的豪迈誓言,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在为稳固国家的政治局势出谋划策,为国为民是他融入骨血的信仰。

长年累月的艰苦工作给他们的身体留下无数的伤痛和疾病。



(朱德与战士们的合影)

周恩来总理的噩耗在1976年1月传来时,朱德悲恸不已。他和叶剑英等人纷纷赶到老战友的追悼会前见他最后一面。

当时的朱德元帅已经90岁高龄,看到周总理的遗体连站都没站稳,当即痛哭出声。叶剑英望着这一幕心痛难忍,小心搀扶着朱德元帅,安慰道:“朱老总也要保重身体啊!”

眼睁睁看着战友离世,朱老总深知自己时日无多,自此更加卖力的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任谁劝说都不听。

在他眼里,如今所得的一切成绩皆是大家团结一致的结果,他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更要为了老同志们的心血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周恩来总理离世没多久,朱老总的身体大不如前。就在6月初的一天,朱德准备接见外宾,但出发前隐隐觉得身体不适。他想是年纪大了有点小感冒很正常,便没有放在心上,照常去人民大会堂接见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



(正在授军衔的朱德)

当天天气分外炎热,朱德元帅到达迎宾厅时已满头大汗。身旁陪同的警卫员眼看朱老总身体状况不佳,便劝阻他暂时放下工作,先请医生看病。

但在朱德的一生中,国家安排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大事,私人问题永远排在最后,朱老总摆摆手道:“无妨!这都是小事!”

迎宾厅里空调温度设置得很低,满满的冷气。在会见弗雷泽的几个小时里,朱德感冒更加严重,工作结束后立即被送往医院。

朱德本就年事已高,又在冷热交替的环境中病况加重。即使医生倾尽全力救治,朱老总还是在十几天后离开了人世。

在弥留之际,朱德临终前还是交代康克清了一些话,让她一定要亲自带给老友叶剑英。

(朱德与康克清)

叶剑英了解老友的脾气,估摸着可能留有遗言。所以,当康克清来到屋中时,叶剑英就已猜到她的来意。两人刚坐下叶剑英便急忙问道:“大姐,朱老总临终时有什么交代?”

康克清神情凝重地说:“农民不愿意让地主回来,工人们也不愿意让资本家回来。”

叶帅表示赞同,点点头道:“嗯,老总说得没错。”

康克清又继续讲:“老总说军队里绝大多数是好的,地方上的绝大多数干部和广大群众也是好的。我们的军队,有这些老同志在,一定靠得住!”



(叶剑英与朱德)

叶剑英听罢这席话,深受感动。他深深感叹于朱德的胆识和见解竟到如此地步,连声称赞道:“老总有这分析啊!”

康克清交代完朱老总的遗言后,叶剑英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位好元帅最终还是离开了他们,两人之间弥漫着浓浓的悲伤。

作为国家领袖,朱德非常了解这个国家,也了解他所忠诚的党,一路走来的宝贵经历让他完全确信自己的判断。

朱德是要在临终前,给他亲爱的战友叶剑英吃一颗定心丸。

二、即席演讲初相识,世纪友谊永相随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发展起来的情谊格外纯粹。朱德元帅能够在临终前特意给叶剑英交代遗言,足以证明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革命友谊多么真挚。

叶剑英与朱德自青年时代起,便怀有同一个救国梦。当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脆弱不堪,无数奋起的青年人在黑暗中挣扎前行。



(朱德与群众的合影)

朱德要比叶剑英年纪稍长,率先考入云南讲武堂学习,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这次革命让朱德看到了拯救中国的希望。他开始不断参与武装斗争,为救国家于水火之中摸索前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